随着时间的推移,HK区的商业也日益繁荣。四川北路商业街经过多次改造升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商场、超市、餐饮等业态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HK区还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商业中心,如瑞虹天地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
在城市规划方面,HK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公园绿地不断增加,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鲁迅公园、和平公园等经过改造,景观更加优美,设施更加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HK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院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也日益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进入新时代,HK区更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入上海的发展大局。在科技创新领域,HK区打造了多个创新创业园区,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HK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HK区还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老旧小区的改造持续推进,加装电梯、改善小区环境等工作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得到了精心打造,街头巷尾的小花园、小广场成为了居民休闲交流的好去处。
在文化建设方面,HK区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同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虹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在社会治理方面,HK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开展,营造了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如今的HK区,高楼大厦与历史建筑交相辉映,繁华的商业与宁静的居民区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保障、丰富的文化生活,共同构成了HK区的美好生活画卷。
回顾 9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HK区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实现了华丽的蜕变。它不仅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潜力的未来之城。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HK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郑洪水,他来自农民家庭。1994年,19岁的我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经由沪办大厦的ZZ市办事处,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来到了上海HK区,成为沪办大厦的一名水电工,那时候月工资只有 200元。
初到虹口,我看到的是一个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的地方,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充满了机遇和活力。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我坚信在这里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我并不满足于每月 200元的工资,于是向沪办大厦管理处预支了两个半月的薪水,利用工作之余在复旦大学进修了两年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
1997年,我从亲戚朋友那里筹得了五万元,在沪办大厦 4号楼 210室开了一家只有 12平米的打印社,这便是我事业的起点。我很清楚,要想成功就得注重服务质量,所以我提供上门取送印刷材料的服务,靠着良好的口碑积累了第一批种子客户。
HK区的快速发展为我的打印社带来了更多机遇,业务进展得一帆风顺。仅仅两年时间,我就在上海置办了房产,还办上了“蓝印户口”。2002年,我创立了自己的印务公司,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公司的业务也越做越好。
然而,在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我却因过于自信而遭遇了重大危机。当时我向合伙人投资了上千万元,并充当其担保人,可合伙人由于业务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导致我的投资血本无归,还背上了巨额债务。合伙人失联后,所有的债务都需要我来清偿。一夜之间,十多年的奋斗化为乌有,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远离,让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那份自信也消失殆尽,仿佛被打回了刚来上海时的“原型”。
为了还债,我早上 6点就出门跑业务,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十一点,甚至还尝试过晚上开顺风车,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开了两个月后我还是决定全力做擅长的业务。而真正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的,是HK区政府开展的一次“企业大走访”活动。
当时曲阳路街道领导班子到我的工厂了解情况,我如实说出了公司面临的困难。一位领导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只要人在,精神不垮,都还有重来的机会。”通过政府的纾困政策和牵线搭桥,我重新联系上了过去积累的客户资源,同时努力开拓新客户,从小单子做起,凭借着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优质服务,广告印刷业务量逐步回升。
2015年,我重新注册了“虹源彩印有限公司”,“虹”代表着我是从虹口发展起来的,我的家人也都是虹口户口,对虹口有着深厚的感情;“源”则代表着源头,这里既是我跌倒的地方,也是我重新站起来的地方。
从 2015年至今的 7年时间里,我陆陆续续将债务还了七八成,生活也逐渐迈向正轨。回想起那段跌入谷底的经历,我已然能够释怀,毕竟创业失败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接纳失败,然后继续向前看。
在企业家的身份之外,我还积极参与HK区的政治生活,为虹口的发展建言献策。我曾以HK区第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提出提案,其中部分已经得到了落实。比如腾克路的改造拓宽、东体育会路双向通行、曲阳路增设右拐车道等,这些切入点虽小,但都与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也特别关注沪办大厦的发展,提出了沪办大厦改造的提案,思考如何通过更新让它吸引创业者,成为小企业的孵化基地。
我感激上海,更感激虹口,这里给了我奋斗的舞台,接纳了我的失败,也给了我重新再来的机会。如今,每天能忙碌地跑业务,勤勤恳恳地做好印刷,为上海的发展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虹口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我也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它的成长,相信未来虹口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