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意南早就想好了大致思路,搓了搓手,敲起了键盘。
【聊起三国历史,最先要确定的问题是——究竟要从什么时候讲起?】
【三国时代的终结时间没什么争议,是西晋统一全国的公元280年,开始的年份则至少有三种说法。】
【一是狭义上的,始于公元220年,标志事件是曹丕逼汉献帝禅让,东汉灭亡;二是广义上的,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三是折中的,从公元190年,也就是汉献帝初平元年算起。】
【具体到咱们这个帖子呢,会追溯得更远一下,从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讲起。】
【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三国时代许多人物的所思所想以及很多事件的底层逻辑。】
毕意南选择从这个时间段开始讲三国历史,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除了他在帖子里写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对诸葛亮的敬意。
丞相在《出师表》里不也“叹息痛恨于桓、灵”吗?那就给大家说说,桓、灵二帝到底干了什么。
【和西汉相比,东汉时期留给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减少很多。】
【不同于汉武帝时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做官的主要途径只剩下明经和孝廉两条。】
【所谓明经,简单来说就是儒家经典学的好。看似和后世的科举区别不大,实际上非常不同。】
【东汉的书籍很贵,一般人家很难买的起,更重要的是,东汉儒学讲究“守家法”,创新等于胡闹,你必须要能准确重复你老师的注释和见解,那才叫学问好。】
【这样一来,穷人就读不起书了,想通过学习成绩好这条路当官,成了少数人的权利,这种权利甚至还可以世袭。】
【比如三国时代的名人袁绍、袁术,他们袁家“四世三公”,就是专攻一部《易经》;还有《三国演义》里故事很多的杨修,他们弘农杨氏世传《尚书》。】
在毕意南看来,东汉末年的政治环境对于讲述和理解三国历史非常重要,而且和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和故事并不遥远。
随便举两个例子,就都是大家熟悉的人。
【再说孝廉,意思是已经当官的人,认为你具有孝顺、廉洁的品德,于是举荐你去做官。】
【一看就知道,这里面可以走关系、通门路的操作空间明显更大。】
【儒家经典读的好不好,怎么说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标准的,品德高不高尚,可就真的全凭一张嘴了。】
【比如曹操,就是20岁时举的孝廉。他品德好吗?他年轻的时候是天天惹祸需要老爸来善后的,但是曹家财大势大,这孝廉的名额,就得给他。】
【所以,在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民间已经广泛流传这样的童谣,说“举孝廉,父别居”——被荐举作孝廉的人,根本不赡养父母。】
毕意南写到这里,已经可以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他为什么要从桓、灵二帝讲起了。
这时候的政治氛围显然一直延续到了三国时期,而且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上升通道并不是对所有阶层都平等,在东汉末年,垄断了政治权力的家族越来越多。】
【他们按照势力的大小,瓜分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资源,门阀世家和名士阶层就这样开始形成。】
【就在他们以为自己的地位会越来越稳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政治风波却把几乎所有的汉末名士都卷了进去。】
【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情就是三国时代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