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第一次出来考察太紧张了?”李晓梅接着询问。
回过神来的厉敏整理了下自己的状态,道歉道:“对不起老师,我会调整好的。”
李晓梅则关心道:“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平时可没见过你这样。”
“没什么事,就是有点想家了。”厉敏狡辩着。
李晓梅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没再追问什么,而是拿着观察镜眺望前方的冰川。
厉敏很快调整好状态,并暗自告诫自己,不能再分心以免耽误工作。
……
几天后,破冰船缓缓停了下来,考察队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华山站。
华山站面对太平洋扇区,附近有多座火山,是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典型自然地理集中区域,有着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这也是作为此次科研目的地的重要原因。
科研队伍的任务中就包括冰川融化的速率检测。
而罗斯冰架作为最大的南极冰墙包围区域,所占面积达到56.3万平方公里,是距离华山站最近的冰架。
检测罗斯架冰墙下降高度能一定程度上测算冰川融化速率,从而估算海平面上升高度。
要知道,南极洲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公里,冰覆盖率达97%,其中蕴藏大量淡水,这里的冰川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洋水位上升60多米,这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华山站作为常年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5300多平方米,可容纳度夏队员80人,越冬队员30人。
而此次南极考察是国内第246次南极考察,由于气候的飞速变化,科研考察内容的侧重点也由海洋基础环境转变为大气环境。
抵达华山站后,科研队伍人员大多忙着休整,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已经累的筋疲力尽。
唯有四名航海人员精力还比较旺盛,相比这些专家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
两天后,科研队伍将出发前往第一个目的地考察。
由于科研站位于南极圈外,所以这里并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队员们的生活作息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次日,厉敏跟随导师李晓梅来到观测台,借助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两人观察着南极上空大气环境的变化。
作为基因专家,大气环境的变化虽不在本职科研任务范畴,但作为近几年的大热话题,两人也密切关注着全球气候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南极科研考察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先进的破冰船和完善的防护措施使得在冰川上的行进速度加快。
只需要一天的时间,科研队伍便能抵达几百公里外的目的地。
因此,考察队员们也不再需要过多的时间去做补给和防护工作。
他们需要做的是养精蓄锐,精力充沛的去完成科研考察的任务。
……
第一章后面专业性有一点强,也是查了许多资料才写出来的,或许还是有些不对的地方,希望能够理解,毕竟不是专业的。
专业的数据描写可能读起来有点晦涩,但也是为了后续剧情的开展做铺垫,从第二章开始就是故事的情节了,希望读者可以往下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