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议和纯属无稽之谈,我不会接受,你们回去可能不好交差,不如留下来吧”。
有炖起身道:“四伯的好意,有炖心领了,家人都在城内,有炖回去必定全力保护家人,不让四伯分心。”
朱橞坐在椅子上,大大咧咧地说:“四哥,我不能不回去,家里那个醋缸盯得紧”。
阿楹抬眸看向朱棣,“四哥,我回去照看梅园”,说着又将目光转向妙锦,“等你们回来”。
显然,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心上人妙锦已嫁给四哥的事实。
他越装得若无其事,朱棣的内心愧疚越重。
他不是一个好大哥,三保、妙锦都被他抢走了,阿楹身边连个得力的人手都没有。
“让三保跟你回去吧”,朱棣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
阿楹懂得大哥的心意,没有推辞。
缓兵之计没能成功,建文帝的心更慌了。
方孝孺当初献计之时,建文帝也曾担心燕庶人不会答应。
方孝孺认为,如果议和不成,应坚守京师以待援军;如果战败,国君死社稷,理应如此。
从一开始,方孝孺就打算陪着建文帝血战到底,即使死亡,也要轰轰烈烈地死,战到最后一刻,让世人都看清燕庶人的伪装。
如果建文帝死于混战之中,或者不小心被攻城的燕兵击中,事情就麻烦了,从此就摆脱不了弑君的嫌疑。
最好是劝他逃走,给他一线希望,让他逃出宫去。
一旦出了宫,谁还能证明他是建文帝?
三保陪阿楹回京师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阿楹,还要设法劝说御前太监总管黄亮带着建文帝逃跑。
三保曾对黄亮有救命之恩,私交甚厚。
朱棣抢了安王的未婚妻妙锦,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安王念及兄弟亲情或许能忍,但三保身为安王的大伴,绝不能忍。
三保便以这样的借口取得黄亮的信任,他告诉黄亮,齐泰、黄子澄正在募兵,建文帝逃出京师,与他们汇合,便能东山再起。
只要建文帝逃了,他的臣子们便没有再继续坚守下去的必要。
到时,徐增寿、王宁等人再四处游说,大臣们守城的意志定会瓦解,或转投燕王,或出城逃命。
皇帝都跑了,你们还在为谁卖命呢?
这便是朱棣的如意算盘。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徐辉祖那样不顾一切,誓死守城。
甚至有人暗自腹诽:敢情你是燕王的大舅子,跟燕王沾亲带故,就算跟燕王打几仗,也无需担心性命不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恰好是徐辉祖此时处境的最佳写照。
建文帝不相信他,从始至终都对他充满戒心。
不少大臣上书弹劾他,说他与燕庶人暗通款曲。
都把妹妹嫁给燕庶人了,还说自己忠心无二,谁信啊。
议和遭拒,建文帝只得令在京藩王和武将分守各城门。
六月十二,徐增寿暗中谋划与燕兵接应之事,被锦衣卫指挥使罗克伦发觉,密报于建文帝。
建文帝下令将其囚禁。
徐增寿被抓入狱途中,遇上一群文官路过,他们一拥而上,把徐增寿暴打一顿,发泄心中的愤怒。
先帝采用儒士朱升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把京师修筑得如铜墙铁壁一般。
如果有得力之人居中调度,汇集京卫兵力,统一指挥,调配得当,固守各城门,必然能坚持数月。
但是建文帝六神无主,不懂军事,也没选出忠心耿耿的武将代为统帅守城兵马,把守城防御工作搞得毫无章法,混乱不堪。
那些早有异谋的大臣见状,行事更加肆无忌惮,到处蛊惑人心,弄得人心惶惶,更加无心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