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人,县、州、府三级的学堂扩建,直接用水泥作为主要材料即可,你莫要忘了,水泥不止能来造路,这价钱,想必您也算得出来。”
“至于范给事中所提出的问题,第一,大明与宋朝不同,宋朝新学失败的原因,想必范给事中要比我清楚的多,第二,新学改革期间,将与科举并行,并非舍弃科举。”
“还有王博士,啧,大明最不缺的便是读死书的读书人,真正需要的乃是肯为百姓做实事,知道百姓到底需要什么的好官。”
“利国重器为工学所造、五谷之粮以农学产出,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王博士无一所长,若非父辈余荫,焉能有如今成就?”
王绅的父辈乃是朱元璋亲自提拔出来的大儒,也是因为这个,王绅得以凭借余荫当上了国子监的博士一职,朱棣算是毫不留情面的把他贬了个一文不值。
“贵如天子,尚且每年以耕地自省,如此,王博士可觉得父皇亦是中庸之辈?”
朱棣一番连珠术语,把在场所有对新学提出质疑的人喷了个遍。
趁着这些个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由徐达最先出列,而后又有数十位身居要职的官员纷纷下场,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力挺新学改革。
那些因为新学出现而恐慌的人这才看得明白,燕王朱棣才是此次新学改革真正的提出者。
是了,纵观燕王以往的事迹,哪件不足以引起轩然大波,关键是反响还极好。
所以在看见燕王出面之后,一些利益受损不严重的小官纷纷如墙头草一般倒戈,出言附和起了新学改革。
一时间,朝堂之上竟有近六成官员附议新学改革。
朱元璋也没含糊,不顾那些个文官的劝谏,当即拍板决定了新学的推行。
范祖干、王绅等人见此情景,哪怕心中再有不甘,可却也无能为力。
燕王所言句句在理,朝中武将又纷纷附议,带动着部分官员临阵倒戈,朱元璋更是作壁上观,气息间有流露出杀意。
有几个仍看不清楚形势的官员嘴里叫嚷着新学动摇国基,直接被朱元璋毫不留情面的派侍卫驱逐出了奉天殿。
这下,就算他们想要劝阻也无力回天。
拍案决定以后,朱元璋没有拖延,当即大刀阔斧的安排了起来。
不同于以往需要试点才能进一步推广的大明钱庄,各级学府遍布大明全国。
所以老朱也没再搞什么试点运行,而是直接上了一剂猛药。
在朱棣的提议下,他下令将全国布政司一分为二,分别进行新学取士和科举取士。
湖广、江西、直隶、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继续沿用科举,而北方地区则率先实行新学取士。
同时,也上调了取士的人数,原先科举最终只会取成绩较好的前一百名,也就是说,读书读出官身的也只有这一百个。
而现在,老朱将取士的人数上调到了二百人,其中,北方地区占十之六,南方地区占十之四,理由则是北方地域辽阔。
朝中文官自刘伯温去世、宋濂致仕之后,难有扛鼎之人,再加上朱元璋一直有意打压浙东一派,文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已经越来越弱。
在这等情况下,就算有反对之声,也被朱元璋强势压了下去。
并且对于京师内的太学,老朱更是大手一挥,直接下令裁撤了国子监,改置为太学,不用花钱造新地方。
一应诏令当着百官的面直接分发了出去,将新学改革彻底钉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