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过了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就能汇聚出如此多的学子士人,绝对不可能是人们自发的行为。
这些人的背后有着一双大手在推波助澜,答案几乎就摆在了明面上。
世家!
朱棣倒没想到,一个新学改革,竟将这些个世家给逼急了,如此明目张胆的推波助澜。
不过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世家中的聪明人不少。
新学虽然尚未完全推开,可却是在大明半个疆域施行,那群人像是闻到腥味的猫,判断出了新学背后对于世家的迫害,所以不顾一切也要阻止。
不过朱棣既然决心要将科举埋葬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就代表做好了万全之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爹,您对此事怎么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朱棣也不能搞一言堂,于是打算问一下老朱心中的看法。
“咱能怎么看?这背后若说没人推波助澜绝对不可能!可这些个学子属实麻烦,咱又不可能将他们一窝拿了。”
老朱立国之初,百废待兴,所以对文人学子十分照顾。
为了彰显出自己对读书人的重视,就连前朝的投降的文臣,老朱也是毫不猜忌的重用。
尽管后面老朱害怕文官势大,一举将胡惟庸处死,又废除了宰相制度,将皇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可这些个事都师出有名,明面上说的过去。
如今出了这档子事,老朱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对读书人施以暴力,那岂不是落了口舌。
这也是他头疼的地方。
朱标沉吟片刻,开口说:“要不遣人去一趟宋师那,请他亲自为新学担保,以宋师的威望,想必能镇得住这些人。”
宋濂自从上次被朱元璋强薅着当了几天大本堂讲师后,身体就每况日下。
老朱也没为难他,准许他回浙江金华府的老家颐养天年去了。
听到朱标提起宋濂,朱元璋冷哼一声。
“哼,老大,你别忘了宋濂祖籍何处,新学改革事关重大,他年事已高,岂会因为此事惹得一身骚?”
朱标神色一黯。
宋濂的祖籍正是浙江金华府的人,严格来说,他也算得上是浙东一派的文官。
他的家族虽不是什么遗承百年的大族,可在当地也是鼎鼎有名的官绅之家。
而最重要的是,宋濂乃当世大儒。
上次朱元璋因为胡惟庸一案牵扯到宋濂身上时,已经让他的名望有些受损。
并且经此一事,宋濂对于为官已然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
若是此次宋濂代表朝堂为新学正声,恐怕会引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年事已高,定不会在临了前,担上这个骂名。
朱标也知道自己的提议有些想当然,所以没有反驳朱元璋的话。
乾清宫里,父子两人一个皱着眉头,一个苦着脸,面带愁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思考该如何妥善处理学子聚众抗议新学一事。
尽管现在老朱暂时命大理寺卿先稳住闹事的学子,有序将他们驱散,但这群人吃准了朝廷,日后难免不会时不时闹事,新学难以得到百姓支持。
朱棣却胸有成竹的开口:“爹,此事我有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