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紧锣密鼓的调查(2 / 2)红楼之贾府借居录首页

如是想着,赵澄嘴角便勾起一抹微笑,继续沉浸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之中。

酒馆外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仿佛连时间也在此刻放慢了脚步,让人心生惬意,忘却尘嚣。

赵澄缓步“那家小酒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酒馆内的装潢别具一格,古朴中透着雅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主人的匠心独运。

此时尚未至饭点,店内空无一人。

花自芳紧跟其后,一脸恭敬地汇报着酒馆开业以来的客流与收益情况。

赵澄听罢,嘴角笑着表达微笑,心中暗自盘算下一步的扩张计划。

轻挥衣袖,示意花自芳带路,径直向厨房行去。

厨房内,炉火正旺,一名身形魁梧、面容坚毅的男子正忙碌地指挥着几个帮厨准备食材,此人便是鲁一手。

见赵澄步入,连忙放下手中活计,上前几步,恭敬行礼:“东家来了,小的鲁一手给您请安。”

赵澄微微一笑,上下打量了鲁一手一番,心中暗自点头。

鲁一手虽出身卑微,但手艺非凡,确是难得的良才。

赵澄问道:“鲁师傅,听闻鲁师傅擅长官府菜,可有新品上市?请各位指教一二”

鲁一手闻言,眼中闪过自豪之色,忙不迭地介绍起自己近日研发的几道新菜,言语间流露出对烹饪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赵澄听后,心中满意,从袖中取出一小包白色晶体,正是他多年心血所制的味精。“此乃我新制之味精,可使菜肴更加鲜美,你且试试。”

鲁一手接过味精,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迅速取来食材,亲手烹饪了一道拿手好菜,加入味精后,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尝过一口,待旁人都走后,鲁一手不禁赞叹:“主子,此物真乃神来之笔。”

赵澄含笑点头,心中已有计较。

有这等精品掌勺与味精的加持,“那家小酒馆”想不出名都难。

更何况,赵澄还带来了自家酿制的烈酒,这酒经由现代知识的改良,杂质极少,入口醇厚,后劲适中,回味悠长,自开业以来,便已在京中赢得了一片好评。

“只恨房间有限,否则定能与大酒楼比肩,甚至在家常菜上更胜一筹。”赵澄心中暗道。

正当此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似乎是有客人提前到来。赵澄与鲁一手相视一笑,皆知这是“那家小酒馆”即将迎来又一波食客。

“那家小酒馆”,正如赵澄所愿,凭借着其独特的菜品、醇厚的酒香,以及那份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渐渐在京城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前来品尝。

赵澄环顾四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

这十几年在老家的时光,赵澄并未虚度,而是积攒了不少好东西,如今这些东西终于有机会在京城大放异彩。

“话本、酿酒、味精……”赵澄心中默念,这些都是他多年来的心血。

想象着这些宝贝在京城发光发热,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

不过,要想通过味精和酿酒想争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扩大生产。

酿酒和味精虽然重要,但在他心中,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杂交小麦。

为了杂交小麦,赵澄已经耗费了七八年的光阴。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轻车熟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赵澄期待着今年小麦丰收,如果亩产能够稳定增长,便要将此上报朝廷,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正想着,赵澄目光落在了忙碌的花自芳身上。

花自芳连忙笑道:“东家,您来了。酒馆的生意还不错,多亏了您的好点子。”

赵澄点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花兄,今有一事相托。我想把这酒馆做成一个消息中转站,你这里人来人往,消息灵通。若有什么风吹草动,特别是关于农业或是商市的新动向,能第一时间。”

花自芳闻言,眉头一挑,随即爽快答应:“放心,东家,我这双眼睛亮着呢,绝不会错过任何有用的消息。您就等着听好消息吧!”

离开那家小酒馆后,赵澄脚步匆匆,拜访季府。

面对赵澄伤势,师娘马氏的关切与师妹季汝茗的焦虑,如同春日里的一缕和风,吹散了心头阴霾。

尤其是汝茗,听闻赵澄受伤的消息,竟是茶饭不思,那份情谊,让赵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

走进季府,熟悉的景致映入眼帘,一草一木皆显温情。

马氏见赵澄安然无恙,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拉着他的手,细细询问起伤势,言语间满是慈爱,“澄儿,你这一次受伤,可让为师担心不已。所幸上天庇佑,让你平安无恙。”

赵澄微笑着宽慰:“师娘放心,我福大命大,不会有事?”

一旁,季汝茗也凑上前来,一双明眸紧紧盯着他,仿佛要将他全身审视个遍,确认无误后,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笑靥如花,让赵澄心头一颤。

“师兄,你没事就好。下次出行,定要带上我,我也能照应一二。”季汝茗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撒娇认真,让赵澄心中暖流涌动。

因师兄季汝似并不在家,赵澄报过平安后,也不便久留,便向师娘和师妹告辞,匆匆踏上归途。

季汝茗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赵澄背影,直至消失在视线之外,心中不禁生出一丝不舍与期盼,期盼着下一次的相聚。

回到东北小院,赵澄关上门扉,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信封上的笔迹熟悉而有力,正是恩师季晓岚的手书。

恩师特意嘱咐单独观看,赵澄心中一凛,知晓此事非同小可。

拆开信封,一行行墨香扑鼻的字迹映入眼帘。

季晓岚在信中先是关切地询问了他的安危,随后话锋一转,提及了林如海的病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林大人病情不容乐观,吾心甚忧。你所言之票盐法,林大人阅后,认为此法若能实施,必能革除盐政之诸多弊病。然,此举触及众多利益,能否成功,全在于皇上之决心。林大人自知时日无多,恐难以亲见票盐法之实施。吾恐圣上不久将替换林大人,令其进京养病。”

赵澄读完信,心中五味杂陈。

林如海的支持对于票盐法的推行至关重要,而如今这一变故,无疑让前路更加艰难。

思片刻,眼中闪过一抹坚定,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为了恩师的期望,为了盐政的清明,都必须坚持下去。

夜色渐深,赵澄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清冷。

提起笔,开始筹划下一步的行动,心中默念:“恩师,虽不能亲自见证,但为了国家,我赵澄定会协助您将票盐法推行到底,不负您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