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以上、十四岁以下儿童称为“幼童”。
每年三个学期,分三次开学。
前两次分别是正月“砚冰释”和“八月暑退”。
入学后学习“篇章”,即《六甲》、《九九》、《急就》、《三仓》等启蒙读物。
第三次入学时间在十一月“砚冰冻”。
入学后在前两次的学习启蒙读物的基础上,学习《论语》、《孝经》等。
看来三个小的只能等统一入学时间了。
“于山长,最大的这个孩子是有基础,还请劳烦您了。”
楚惜说着,风如逸自行往前一步,礼貌的地问候,并行了个揖礼。
于山长眼露欣慰,是个谦卑懂礼数的。
紧接着从《论语》问起,发现风如逸毫不犹豫就答上,就知这孩子已经过了“蒙学”阶段。
便又问了“五经”,无论是《诗经》、《尚书》、《礼记》,还是《周易》、《春秋》,每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有的还会说出自己的理解。
他越问眼睛越亮,越听越激动,直到问的题目风如逸回答不上来,楚惜都听的云里雾里的,他才作罢。
“这个孩子不适合这里!”
江亦暖一听瞬间不高兴了,忍了忍自己的怒火才开口。
“于夫子好,我虽然不懂你们讲的,但是我看这孩子刚刚回答的挺好的,怎么就不适合这里了?”
“这位姑娘,你误会了,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基础很好很优秀,我才说他不适合这里,他应该去府城的大书院。”
江亦暖才知道自己理解岔了,有些尴尬。
楚惜能看出这位山长不一般,听他的意思,便知道风如逸可能比她想象的还要厉害。
“于山长,谢谢您的建议。”
楚惜准备带着孩子们走,突然身后传来叹息声。
“罢了罢了,你们等一下。”
楚惜转身,看出了于山长眼中的不舍。
“稍等一下,我回去写封信,你们去府城的慧南书院找冯山长,那边夫子的学识可是比我这个私塾的山长要好的。”
楚惜和江亦暖,以及风如逸听后激动不已,一起向于山长道谢。
于山长匆匆进了院子,不多时,又匆匆拿着一封信出来,郑重其事的告诉楚惜。
“姑娘,你家这个孩子不得了,好好培养,以后必成大器。”
风如逸也听见了,依然不骄不躁,内心诚恳的感谢于山长的肯定。
“学生如逸,虽与山长初见,但山长的鼓励与帮助,学生永远铭记于心。”
说着抱拳作揖,久久都不愿起身。
楚惜和江亦暖也再次道谢,连三个小的也很有眼色的学着风如逸的样子,行礼道谢。
私塾里最不缺的就是小孩子,他们见到于山长大都畏畏缩缩,露出惬意。
突然间有小孩子在他面前表现的大大方方,聪明伶俐,于山长有些不习惯,内心也有些喜悦。
“乖孩子,都起来都起来,等入学时间到了都来这里读书。”
楚惜也不确定后面会有怎样的决定,但是此刻不能拂了于山长的面子和好意。
“谢谢于山长抬爱,到时候一定带孩子过来,今天就先不打扰您了。”
楚惜见时间还早,让孩子上了马车,打算直接去定州城。
既然罗县令和于山长都推荐慧南书院,那就说明这个书院是目前能选择的书院里最好的。
今天跟着出来的是小黑,它没有去过定州,楚惜坐在辕座上给它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