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北山军事基地(1 / 2)大明:从西伯利亚开始君临天下首页

而且即便现在勉强解决了铜的问题,但因为工业水平有限,导致冶炼出的黄铜的纯度并不高,这也就导致电报线的质量较差。

而电报的传输质量和传输距离很大程度上是由电报线的质量决定,电报线的质量不过关,传输距离就会十分有限,一般来说,超出十公里以外,就无法保证电报的传输了。

所以这也就注定两地之间的信息传输不能完成直达,而需要在其间建设多个电报站进行中转,每个收发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超过十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是相距百公里的两个城镇,其间要建立十个左右的电报站,进行依次收发,经过数次中转,才能将这个城镇的消息传达到下一个城镇。

如此一来,不仅信息传输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信息传达过程中的错误率也会提高。

朱兴明曾经对此十分头疼,并且迫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当电报开始投入使用后,他才发现,现实情况与自己想象中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似乎也无法解决,保持现状反倒是最好的选择。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黄铜质量难以提高上,西伯利亚的极寒气候,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大难题。

每到冬天,尤其是雨雪天气之时,电报线便很容易被冻坏,出现断裂的问题,要保证通讯,就需要在通讯中断的第一时间排查出问题所在,进行抢修。

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专人去负责电报线路的维护和抢修,而即便是有专人负责,恐怕也难以保证线路的通畅和抢修的及时。

要知道,西伯利亚这地方地广人稀,两个城市城镇之间相隔的距离可不止百里,若是朱兴明费劲巴力地把黄铜的质量问题解决了,这两地之间收发电报倒是不用中转了,可线路一旦损坏,要排查上百里的线路,那可就要了亲命了。

你想想,那可是能把人冻死的西伯利亚啊,线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就是西伯利亚寒冬的雨雪天,在这种时候去排查抢修上百里的线路?恐怕还没排查出线路哪里断了,人就已经先断气儿了!

再回过头来想想,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因为两地之间的中转较多,线路被分成了一段一段的,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判断出是哪一段线路出现了断裂。

而每段线路的长度不超过十公里,由线路两端的两个电报战的人员去负责排查抢修,就能很轻松地找到问题所在,快速完成抢修工作,恢复通讯。

因此,西伯利亚的电报就保持了这样的情况,代价就是需要制造比原计划多数十倍的电报机,以及大量的人力去从事电报工作。

不过相较于通讯的重要性而言,这样的代价并不算大,远在朱兴明的接受范围之内,跟当年建设铁路时所付出的代价想必,这些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当年建设铁路那才是拿人命堆出来的呢!

车马离开了火车站,队伍一路朝着东南方向的北山山麓基地开去,坐在马车上的王承恩一脸舒爽,他是万没想到这马车竟然这么舒服,不仅比大明的马车和轿子坐着舒服,更神奇的是,这轿厢里面竟然还如此暖和,让他都有些打盹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