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章 从安徽淮南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细胞生物学家韩家淮(1 / 2)院士之路首页

院士出生地

韩家淮,196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

谢家集区位于淮南市中部,东与田家庵区接壤,南及西南方与寿县为界,西北与八公山区相连,北与潘集区相交。

谢家集区总面积275.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10月,谢家集区下辖5个街道、4个镇,2个乡。2022年末,谢家集区户籍人口29.07万人。

谢家集区历史悠久,早在大禹分天下为九州之时,谢家集区归属扬州辖境。

到了夏商之际,谢家集区境内又改归属“淮夷”。

但谢家集正式置区,还是在1961年10月1日,由当时的八公山区,分为现在的八公山区和谢家集区,两个县级区,至此,谢家集区才单独成区。

由此可见,韩家淮院士出生地-淮南谢家集区,与淮南八公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淮南谢家集区,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及淮南八公山,知道的人就太多了。

因为有关淮南八公山的历史故事,真的不少,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有以下三则。

首当其冲的是八公山名称的由来故事。相传,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将天下贤士聚集在此,讲经论道、着书立说、筑炉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在其数千门客中,有8位方术之士最为着名,他们分别是苏非、李尚、田由、晋昌、雷被、毛被、左吴、伍斌,时称"八公"。

这八公和其他门客,还共同协助刘安编纂了中国第一部鸿篇巨制《淮南子》,相当于如今的百科全书。

之后,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八公山因此而得名。

紧随其后的是八公山豆腐的故事。

传说,淮南王刘安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召集了许多方士,在八公山上炼起了丹药。

有一天,刘安和方士们正在炼丹,谁知一个炼丹术士粗心大意,将盐卤放进了装满豆浆的锅里,等到他们反应过来,豆浆已经凝成了絮状。

有人尝了尝,觉得味道很鲜美,于是大家纷纷来尝,都觉得很好吃。

就这样,仙丹未得,却无意中发明了豆腐。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驰名遐迩的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见证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最后一个八公山故事,就是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 。

相传,赵匡胤被困南塘,大将高怀德之子高君保回东京搬救兵,女将陶三春亲自挂帅印领兵驰援。

在蒙城西北的双锁山,陶三春遇到了刘金定,两人一同前往八公山,营救赵匡胤。

刘金定率兵来到八公山下,力杀四营,最后由寿唐关闯入唐帅帐,将南塘主将于洪,堵在峡谷独笼冲,采用火攻歼敌,解除南塘之围。

出生地解码

从韩家淮院士的出生地淮南谢家集区来看,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淮南八公山的紧密联系,对他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谢家集区作为淮南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这为韩家淮院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淮南八公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其有关刘安与八公炼丹、编纂《淮南子》以及豆腐起源的传说,都展示了古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韩家淮院士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他后来成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出生地虽然可能为韩家淮院士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文化熏陶和成长环境。

但他能够成为院士,更多地还是依赖于他个人的努力、才华以及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他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入的研究以及不断的探索,逐渐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终获得了院士的荣誉。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韩家淮考入北京大学,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韩家淮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992年间,韩家淮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2007年间,韩家淮先后担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求学之路解码

韩家淮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其后来成为院士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他在北京大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的博士学习,再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博士后研究,这一连串的学术经历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北京大学的学习阶段,韩家淮院士接触到了前沿的科研动态和学术思想,为他后续的科研道路指明了方向。

硕士阶段的学习,则让他对某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他后续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韩家淮院士接受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科研训练,培养了他的科研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段经历对他的科研方法和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博士后研究阶段,韩家淮院士接触到了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和科研环境,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和合作网络。

同时,他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

此外,韩家淮院士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经历,不仅让他在学术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还为他后续的院士评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经历展示了他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力,也证明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总的来说,韩家淮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连串的学术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还为他在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

这些经历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更有信心和动力。

院士从业之路

2001年,回国后的韩家淮,兼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直至2007年7月。

2007年8月,韩家淮在厦门大学做全职教授,并兼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

2011年,韩家淮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2013年12月,韩家淮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8月-2020年4月间,韩家淮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2018年9月,韩家淮担任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

2019年,韩家淮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

韩家淮院士现为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业之路解码

韩家淮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研究方向。

这为他后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家淮院士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特别是在炎症应激反应的信号通路研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