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离别终有时(1 / 1)半生落壹世活首页

王大锤眼睛都快瞪出血了,牙齿都咬出血槽,他已经想到接下来农忙的无力感。景玉鸣也懒得看他一眼,潇洒出门而去,留下爷爷奶奶还在那可惜几千元买的手扶拖拉机没了。

今天学校开学,昨晚景玉鸣睡的太晚,早上又被王大锤吵醒,所以出门后他一路跑着赶去报到,路上呼吸着稻香感觉异常的清新,不知道咋了今天心情特好,就想高歌一首。

昨晚上,他跑去药铺本来准备看看李沐回来没,顺便抄写一下暑假作业,结果李药叔叔说李沐还没回村。搞的景玉鸣大晚上到处借暑假作业抄,终于在半夜抄完了暑假作业。

来到学校,全老师还在检查暑假作业和收学费,接下来发生了每年重复的一幕,一个个被吼出去罚站,然后在一个个被叫进教室骂一通,骂完再让回座位坐着,苦口婆心的劝导一番,这就是村小的老师。他们没有任何的恶意,只想孩子们都能出息,走的比他们远就是最大的骄傲。

然后,全老师突然扫视全场,大家就安静的出奇,纷纷低着头,用脚抠着自家的窟窿,以往的这个时候肯定有人要被点名和训斥。

今天她没有这样做,而是笑眯眯的边走边说:"今日开始,我们班将少一位同学,大家也看到了有一个同学现在还没前来报到,因为李沐同学在夏令营期间表现优异,正式就读实中预科班,此后几年她都将会在实中度过,有最新消息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先让我们祝贺她吧!也期待她归来的那一天。"全老师使劲鼓掌,全班也跟着起哄鼓掌。

景玉鸣望着身旁的空位置,仿佛看到沐丫头又从教室后门溜进来探个小脑袋,头发上还留有草叶子,身上衣服都是沾染的草药汁,侧着头对着他俏皮笑。景玉鸣对着虚空也回之一笑,小声说:"恭喜我们的沐丫头,终是丑小鸭变凤凰。"

思绪万千,一时还不知道怎么接受这个结果。当然肯定是希望她过的好,希望她走出山去,希望她能和更多优秀的人在一起,但是失去了她这么一个能干的小跟班,失去了一个可以共患难的战友,失去了一位技术精湛的药公主。

离别总归是伤感,人生有太多离别,只是这次的离别比正常情况要早了好几年,心中纵有万分不舍,但也要祝幸福绵长。

大家鼓掌还没停下来,全老师又说了很多话,应该说是叮嘱和嘱托的话。让大家好好学习,学校最大的哥哥姐姐了,平时多关心低年级同学,多和老师家长沟通,要学会自立,要同学们在努力完成家里交代的家务外抽时间多看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不会骗人的。

同学们都没当回事,就那样静静的听着她持续的唠叨,毕竟老师嘛,都有这个心态,每年如此,每天重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多长长记性。可是今天的全老师特别能唠叨,同学们已经开始暗地里聊天和嬉笑了,有些甚至还在全老师背后做鬼脸和小动作,期待着她早点念经结束放学。

这时候,全老师又转回到讲台,她用手抚摸着这三尺讲台,又看了看那粉笔盒,接下她说将要宣布了第二个消息,同学们想着也没啥好消息,还在继续嬉笑,看着孩子们的变现,她会心一笑,对啊,孩子的天性不就是玩嘛,何必要强加于他们,让他们去努力完成我们的遗憾叻。

"同学们,还有一个不舍的消息,明天我即将离开景家村小学,将会有新的老师当你们的班主任,我将调往镇中任教,希望孩子们要一如既往好好学习,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不要觉得全老师啰嗦唠叨,不要记恨我对你们的严厉,好不好?明年我会在镇中等着你们的到来,呜~"说着说着全老师掩面而泣,抱着书本就准备离开教室,心中太激动太不舍得,说好的不哭还是忍不住泪流。

这一波官宣来的猝不及防,同学们都停止正在干的事,安静的像个深渊,他们不敢接受这一切。刚刚失去一个古灵精怪的药公主,现在又失去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

全老师属于严厉型,但是待学生如孩子,从不搞歧视,学习再差她也不放弃,因为她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不在学习上体现肯定会在别的方面有天赋,只能说明老师的能力有限,挖掘不了他们的潜力。所以她努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是真心希望他们都能成人成才。

听到全老师突然宣告在这里的任期结束,大家还是难以接受,毕竟再陪伴这两年全老师就带他们满贯了。从学前班开始就是全老师当这个班级班主任,一路到现在,已经陪伴了大家多年时光,仅次于和爸妈一起的时间,让人怎么能够割舍。

好多女孩子已经哭出声音,男孩子还强忍着,不知道谁起了个头,上台去拥抱和道别,接着大家依次上前拥抱道别,全老师已经哭成泪人,她也舍不得孩子们,但是工作从来都是身不由己。

其他地方的学校相信很多老师觉得工作就是为了几两碎银,动不动就是让家长一起管理,让家长给孩子补习,让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让家长完成安全教育等等。

但,那只是农村外的其他地方,农村的教师讲工资?相信那点工资也不够他们干点啥。他们就讲信仰,他们就是农村孩子的旗帜,他们就是让后来的弟弟妹妹继续冲独木桥,拿下他们未曾拿下碉堡和高地,将胜利的旗帜插向祖国各地高校,带着他们的梦想去深造。

"全体起立,先生慢走!"班长带着哭腔大声喊着,同时双手作揖,躬身相送。这是最后一堂课,也是一代传承结束的一课,这一拜,拜出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这一送,送出华夏最好的国学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