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朱元璋未登基前,自号吴王的时候。
有人曾献一茎多穗的瑞麦,当时的起居注詹同拍马屁说:“昔在成周,嘉禾同頴。汉张堪守渔阳,麦秀两歧。
今主上拨乱世而反之正,功德大矣。
虽戎马之际,亦修农务。
故斯民得脱丧乱,尽力田亩,天降瑞麦,非偶然也。”
朱元璋却毫不自矜自喜,反而说道:“天不可必,人事则当尽,为国家者岂可恃此而自怠乎。”
虽然朱元璋这些年,时不时的就将天象解读,告诫别人。
但想想也能猜到,朱元璋的这些举动,皆是在利用天象来维护巩固自身。
所以,朱允熥在了解到自己的身份,自己所处的时代后,就开始借书苦读。
而他借的书,并非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是以史书为主。
所谓,以史鉴今。
不读史,朱允熥如何解释他这个长在深宫,不明世事的皇孙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毕竟数千年来,治国者们所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差不离。
如相权皇权之争,外戚与宦官夺权,外族入侵,土地兼并,国内的天灾人祸等等。
几乎列朝列代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只是因为当时当世的环境不同,而导致采取的解决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读书好,勤学苦读方能开智长进。
尔等将来封王之国之后,也不会被佞臣愚弄,成为那不知人间疾苦的无知藩王。”
朱元璋闻言,立刻抚掌赞扬道。
虽然朱允熥所言,他还没有相信,但并不妨碍朱元璋支持孙子的勤学。
“孙儿谨遵皇爷爷教诲。”
三名皇孙,再次拱手应道。
“既然刚刚董师也向你们提了一个问题,那朕也出个问题考校考校你们。”
朱元璋看着孙子们那朝气蓬发的年轻脸庞,心中一动。
朱允炆听得此言,心中暗自鼓劲,想要在数月难得见一面的皇祖父面前露把脸。
而年纪最小的朱允熞却是面露为难,他才六七岁,刚蒙学,要是皇爷爷问的问题,很难,他该怎么回答?
倒是朱允熥依旧保持镇定自若的样子,低着头,等着朱元璋出题。
“为何那些曾臣服于我朝的蛮族,屡次臣服,却又屡次反叛?”
将三个孙子的表现看在眼中的朱元璋,心中虽然因此而产生了些许想法,但面色不变,开口向三人问道。
从最右边的朱允熥,到最左边的朱允熞,皆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就连站在一旁的董伦,也下意识的扶须,沉思起来。
所谓北虏南蛮。
蛮族便是在大明南方存在的少数民族们,如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就统称为蛮族。
然后再以地名以作区分,如贵州的五开蛮,湖南的大庸蛮夷、泸溪洞蛮等。
朱允炆用眼角余光注意到,最年幼的弟弟朱允熞一脸为难,便主动用手轻轻的拉扯了幼弟的衣服。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率先回答问题的人,不论回答的好不好,都会给人留下个深刻的印象。
而且越晚回答的人,就越难回答的出彩。
所以,朱允炆此举,是让幼弟拔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