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取了卫玄的阐述后,管理层开始纷纷发表意见。
有部分高管对卫玄的这一决定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担心新业务会分散集团资源,影响主营业务的发展,卫玄耐心地一一解答了他们的疑虑,并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说明了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卫玄在统一好应天集团管理层后,随即兵分多路,开始进行前期工作。
首先是派人跟李明洽谈,比如合资公司要投资多少资金,股权怎么划分,合作方案怎么制定。
接着就是联系邓慧,看看他想怎么融资。
卫玄同时,并没有满足于只联系邓慧,还派人去联系即时聊天软件市场上最早的先行者,也是用户数量最多的QOQ的运营团队,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融资。
卫玄跟邓慧的洽谈不是很顺利,因为邓慧坚持认为即时通讯市场庞大,未来潜力不可限量,只是现在还龙困浅滩——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邓慧对自己软件的估值,远远超过卫玄的心理价位。
更关键的问题是,K&K并非是邓慧的主业,邓慧同时还是一家估值数十亿的服装品牌企业的大股东,有钱烧给K&K,继续维持K&K的运营,等待晴朗的明天到来。
应天集团和顺蜂外贸的独资公司顺蜂投资合作投资成立的应蜂资本跟QOQ的谈判,却比卫玄想象中的还要顺利。
原来QOQ的母公司比旺集团,早就想把QOQ卖掉了,毕竟比旺集团自从把QOQ从其创始人手中打包收购回来之后,就一直在耗费资本摸索QOQ的商业模式,想要把投资到QOQ身上的钱给赚回来,可是比旺集团至今一直未能挖掘出QOQ的成熟商业模式。
比旺集团受制于上市企业的市值和盈利压力,愿意把QOQ卖给应蜂投资,但是比旺集团要价颇高,整体打包价超过五十亿。
五十亿人民币,卫玄觉得可以接受,毕竟QOQ拥有全国电脑即时通讯软件市场的60%,一买下来就可以直接进行商业化改造。
应天集团愿意出这五十亿人民币,顺蜂外贸却觉得压力很大,毕竟顺蜂外贸也就价值百亿人民币,一年收入不过几亿,怎么可能给得出十几亿人民币?
再者李明也不认为,QOQ值五十亿人民币。
应天集团和顺蜂外贸,就此分手,收购QOQ的项目,在卫玄主导下,由应天集团独立进行。
50亿人民币的收购价格,其实在应天集团内部,也是有不少高管反对的,奈何卫玄铁了心要推进收购事务,加之卫玄持股比例太高,哪怕有人想通过股东大会反对卫玄的决策,卫玄也能凭借着自己的股份,在股东大会上主导会议进程。
应天集团正在谋求收购QOQ的消息,很快就在外界扩散开来。
应天集团是一家传统的实业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是矿产冶炼、地产开发、航空航天、外贸、银行融投资。现在应天集团忽然想要收购QOQ,不得不说着实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