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赋税,如何能够支撑?
这就是冗费、冗宗。
王守敬谈及威胁,声嘶力竭。
等到采取手段时,十分温和,提及了汉朝的“推恩令”。
王守敬还隐隐提及了藩王富可敌国的景象。
朱元璋对待这些儿孙非常好,给了他们做生意的权力。
比如秦王朱樉,圈百姓的耕地,养了十几万头羊。
朱元璋大骂他“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藩王们还插手各行各业的生意,包括盐等,形成垄断。
朱棣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藩王却在变着法搞钱。
迟早为害。
朱棣看完奏折,心有余悸。
如果让王守敬主持建文削藩,恐怕他不会有机会崛起。
首先“削兵权、换封地、留爵位”三策,就足够瓦解藩王的心理防线。
朱棣为何不顾一切“清君侧”?
因为被削王爵的兄弟,下场都十分凄惨,有性命之忧。
王守敬给藩王们都留了活路。
朱棣清醒地认知到藩王的利害关系,只不过他现在根本不能处置。
时机尚未成熟。
他一把火将奏折给烧了,不动声色。
“这种胡乱的遐想,很符合年轻人的个性,王守敬还是太年轻了,缺乏足够的锻炼。”
解缙深以为然。
这种想当然的事,不可能实现。
哪怕这样做,对大明有利。
那又能如何?
不能只考虑利益,而不考虑影响。
朱棣的位置,还没有坐稳,不到削藩的时刻。
王守敬上书时,也有了足够的考量。
他这么做是为了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不指望朱棣动手。
“志恒,你为何突然上这样的奏折?”廖镛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震惊不已。
在看到手稿后,他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作为臣子,必须有恪守的立场。”王守敬意味深长道。
没错。
他就是告诉朱棣,他站在朱棣这一边!
在皇帝面前,有明确的立场。
如果等到时机成熟,王守敬再提出这样的看法,也就不值钱了。
朱棣已经确定要这么做了,臣子再上书,那么就会成为朱棣手中的刀。
功劳暂且不提,必须给朱棣冲锋陷阵,岂不是危险了?
王守敬确信朱棣会削藩,比他的侄子更狠。
但他又不想当出头鸟。
以后削藩成功了,有他一份功劳就够了。
如果没有两百万两贡银,王守敬的奏折根本到不了朱棣案上。
还可能招惹藩王,被他们报复。
王守敬一步步都计算巧妙,就算出了差错,他也能全身而退。
藩王,的确是做生意途中,最大的障碍。
不把他们约束好,就没有所谓的自由贸易。
藩王以低于市场价两倍的价格,购买商贾的商品。
商贾卖不卖?
不卖,那干脆连钱都不给了。
藩王比一般的勋贵,还要贪婪。
因为法律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
就算是皇帝,也是处置藩王的属官,而不是处置藩王。
朱棣不是朱元璋,他对待兄弟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