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师范速成班(1 / 2)白膏河中学首页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隐于林、隐于河,谁能够说出真正的高人在何方。有时在山林,有时在江湖,有时在闹市,没有固定的范围,没有固定的范式。

有人看透了别人,有人看透了世俗,有人看透了红尘。而看透自己者却少之又少。是厌倦了名利,还是得不到名利?是明心见性了,还是附庸风雅?也许实质不同,但形式基本一样。

高者,高也,指的是品德高,技能高,功夫高,一切皆高,超凡脱俗,不同于寻常人。

高人一定在庙堂吗?不仅如此吧。庙堂中也有众多凡夫俗子,小人也不少哦。江湖中的小人物很多,但小人也许不少,但也不一定很多。各有各的三观,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的不好。环境不同,人生目标便不尽相同,人生追求也不一定尽同。大千世界,百态人生,何必强求自己要成长为别人眼中的人。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此皆人性之丑陋也。

俗话说,高手隐藏在民间。这个道理来自实践,来自人们的真实感受,淳朴,纯粹,一点不假。

在白膏河中学,扫地僧一般的朱奕勇老师被称为数学才子。这个称呼不是恭维,不是脱离实际。公认的数学天才,全校的数学难题,大家都拿去请教他,不出所料的话,均能够得到正确圆满的解答。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换句话说,没有朱奕勇他不会的数学题,水平实在令人佩服。不得不佩服。在农村学校居然隐藏着如此高水平的老师,是值得庆幸,还是让人悲哀,不得而知。

朱奕勇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师范生。他读书时偏科严重,理科名列前茅,文科名列后茅。突出表现在,其数学特好,语文特差。所以,高中毕业没有考取大学,后来,被录取到龙阳中等师范学校。

那是人才紧缺的时代。那时,国家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因此,需要各方面人才。高招、中招等招生政策年年有变化,时时有机会。

在合安省北部地区,为了解决本地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想出了许多奇招妙招。其中有那么连续三年,地方教育部门特意从高考落榜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录取一部分高考落榜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就读。因为其文化知识储备已经足够,所以学校给其单独开班,有别于初中毕业录取的学生。

这部分高考落榜生只需要在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半的专业知识,就可以顺利毕业,然后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成为正式教师。这样的模式称为师范速成班。

在当时,成立师范速成班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因地适宜,顺应当地教育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招生模式拓宽了农村孩子想通过升学这条道路改变身份的瓶颈,多了一次被录取的机会。同时也招进了不少优秀的师资人才,比如朱奕勇老师就是。

由于师范速成班招生政策是临时性的,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临时决定的事情。所以,其招生条件不够完善,没有完备的招生制度。如此一来,自然就给部分当权者、有心人钻了政策的空子。其结果就是,招生进来的学生,并非完全都是高考落榜生,就有些鱼龙混杂的嫌疑。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人通过各种手段被招录进来。朱奕勇老师说他们那一届一百人,真正的按名次录取的只有六十几名。

高中毕业生自然比初中毕业生成熟一些。师范速成班的学生年龄比初中毕业考取师范的普师班学生年龄大,管理起来自然麻烦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加上他们毕业快,师范学校对速成班的学生管理较为松懈,凡事对其总是网开一面,搞特殊化,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这些速成班的学生在校内行为做事较为狂野,基本不把普师班的学生放在眼里。在球场、教室、饭堂等地起哄、出风头的总是速成班学生。由此,引起普师班学生的较大不满,甚至闹起了较大动静,不知道这是不是后来停招师范速成班的原因之一。

部分速成班的学生家庭背景好,毕业后就可以通过关系,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不少人通过速成班这种方式获得干部身份,在学校当了两三年教师后,便转行到地方府衙、郡县城各局等部门,当公务员去了。

朱奕勇老师农村出身,十二分的老实本分,没有任何背景靠山。

后来多年,方直回忆说:“朱奕勇老师是他这辈子见到过的最老实的人。”

朱奕勇老师祖上几辈都是贫农,出身相当干净。他说自己能够当上老师,吃了商品粮,就算光宗耀祖了。在他家几代人中,朱奕勇是第一个吃皇粮的人,没钱没势没背景,他就只想安心做老师,从没想过要转行。当然,也没有能力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