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波黑】古桥血泪与世外桃源(1 / 2)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首页

波黑是位于巴尔干南部的多山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在这次旅行之前,我对“波黑”二字的全部联想几乎都来自二十多年前新闻联播里硝烟弥漫的画面。而提到它的首都萨拉热窝,象我这样上了些年纪的人又都会想起一部曾经风靡中国大陆的电影,那部片子的主角叫瓦尔特。

这次去波黑是冲着莫斯塔尔去的, 或者说,是冲着莫斯塔尔那座着名的桥去的。关于这座桥的最初印象也完全来自电视, 战争中这座桥被毁了, 多年之后又重建了,每次都挤入新闻联播有限的国际新闻里,让我有些好奇:什么桥这么重要,毁了修了都能吸引全世界目光?

这是一座修建于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古桥。 从1463到1878,奥斯曼土耳其曾经统治了波黑四百多年,留下了大量建筑, 其中有12座古桥一直屹立到了1993年内战爆发,而莫斯塔尔的老桥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惊叹的一座。 这座4米宽、29米长的单拱石桥始建于1557年,历经9年完工。 其规模在当时堪称空前, 谁也无法保证桥一定能建成,而如果失败建造者将被处以死刑。据说设计师准备好在脚手架最终从完全落成的桥梁移走的那一天举行自己的葬礼。然而,桥建成了,并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宽的人造石拱桥。

老桥默默地在莫斯塔尔伫立了四百多年, 桥两岸不同信仰的族群也都和睦相处, 直到1993年内战爆发。 再坚固的工程也抵挡不了人性的疯狂, 在60多次爆破之后, 老桥终于轰然倒入 Neretva 河中。

在经历了杀戮、仇恨、停战、反思、和解之后, 2004年莫斯塔尔的市民们在世界各国的帮助下重建了老桥, 以表达民族和解的愿望和和睦相处的决心。 200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斯塔尔的老桥以及周边地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是从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开车去莫斯塔尔的。 克罗地亚的海滨明媚妖娆, 但深入内陆就变得荒凉干涸人影稀疏。 进入波黑地界, 渐渐绿了起来, 村子也多了。 尤其莫斯塔尔,青山环抱、碧水穿城, 俨然画中之城。

到达的时候是正午, 老桥上挤满了人, 个个举着手机相机。 我不明就里的凑过去, 原来是一个年轻人站在桥上准备往河里跳。 仓促间,我用正拿在手上看旅馆地址的IPAD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老桥上跳水,据说是开始于1664年的传统, 本意是勇气的表现,但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一种收费的旅游项目了。 每天都有年轻人等在桥头,游客给的钱够数字了,就表演跳水。

跳水表演结束, 游人一哄而散, 桥上变得清净。 很佩服重建者的本事, 明明是2004年才修的新工程, 做旧却十分到位, 桥面有着仿佛被岁月磨出的那种光滑。 事实上,桥面很滑, 走路要小心,我亲眼看到一个日本老太太滑倒!

老桥头有块牌子, 写着重建老桥时各方出资情况。 其中意大利捐了三百多万美元,荷兰二百万美元,土耳其一百万美元,欧洲发展银行委员会98万美元, 克罗地亚政府49万美元, 世界银行贷款四百万美元。 居然意大利出钱最多,意呆们对文化古迹真是热心啊! 而克罗地亚出的钱虽然不算多,但这是来自当年“敌人”的捐赠,体现了和平友好的诚意。

老桥两边的街叫巴扎街, 就是集市街的意思。卖的货品与我在土耳其、伊朗的大巴扎里看到的风格大同小异, 有着浓浓的伊斯兰风情。 奥斯曼在波黑四百年的统治,在宗教文化生活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啦,风情是伊斯兰的, 工艺是中国的, 巴扎街上大多数旅游纪念品都来自我们祖国这个世界工厂, 很多东西都在别的地方见过,甚至被认为是当地民族特色的刺绣制品被我一眼认出是来自我们老家广西的少数民族绣娘的作品。当初我在老家听绣娘们说她们绣的东西大量出口欧洲还觉得奇怪, 大概是相隔万水千山的两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吧, 于是就代工了。

巴扎街背后有一条Neretva河的支流, 小河上也有一座石桥,取名“弯桥”。此桥本也是奥斯曼帝国留下的12座老桥之一, 93年内战时遭到严重破坏, 终于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经不住冬日洪水的冲击而坍塌了。 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以及卢森堡大公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弯桥得到重建,并且,为了尊重它在漫长历史中的变化,重建的桥保持的是它1967年时的样子。 这座小桥,也是莫斯塔尔的世遗组成内容。 得瑟一下, 我下榻的酒店HOTEL RESTAURENT KRIVA CUPRIJA就在弯桥桥头, 上图中红底白字的大牌子下面那个阳台就是我住的房间, 本文正文图一就是我在阳台上拍的。酒店闹中取静, 环境优雅, 堪称全城位置最佳。

小河边有不少酒吧饭店, 绿荫之下,清流相伴, 这环境够清雅。

巴扎街上,也有不少游客晒着太阳悠然地喝着咖啡。 到处一派岁月静好的样子,为旅游而装扮得花枝招展的街景掩盖了曾经在这些街巷里发生的最血腥最惨烈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