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吕布的行为也确实有用。
在局部战场上,吕布的武力和几百士兵的加入往往能够直接将一片区域的敌军赶下城墙。
再加上城墙上的宽度也不小,吕布的支援也完全不会因为路径狭窄而耽误时间。
一来二去之下,吕布军还真就在敌军的强攻下勉强守住了防线。
这其中有士兵们的拼死战斗,有吕布亲自带兵前往化解畏惧,更有军备物资充足,城楼上的士兵完全不缺箭矢,方才让东城墙在远高于自己兵力的敌军面前,勉强没有被敌军一举击破。
不过,这样的局面也坚持不了太久,或许军备物资足够这些部队毫无节制地用上两天时间,但守军们却在不断地出现着伤亡。
极大的人数劣势之下,要不了多久,城墙的守军人数就会开始剧烈的下滑。
反观张绣派出去的攻城部队,光是进攻的士兵就有着一万来人,后面还有近一万部队在养精蓄锐,随时准备投入战场。
即使他们作为攻城方损耗更重,但也绝对承受得起这份损失。
就上帝视角来看,在张绣军围攻东城墙的前一个时辰以内,吕布军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吕布军和张绣军的交换比达到了堪称恐怖的一比五。
这个数据对于守城方而言,已经是比较差的交换比了。
通常来说,用精兵驻守一个防御不错的城池的话,是完全能够打出一比十的恐怖交换比了。
这也是为何孙子兵法里面称其下攻城了,不少将领也因为攻城可能存在的巨大损失,而对攻城战望而生畏,纷纷选择围而不攻,或者是寻找城内的弱点,用上兵伐谋的方式来让坚城不攻自破。
此时张绣自持兵力碾压,士气非常强盛,并且瞧不起城内人数不多的守军,再加上郑县县城够大,守军不足以守得面面俱到,才选择了下策攻城。
一来张绣本人性格也有些傲气,在暂时成为张济军统领后也有些不把外人放在眼中。
二来嘛,张绣作为张济军的临时领袖,他也需要一份好看的战绩,才能让他在张济军旧部之中拥有更高的声望,后续报完仇后他才好彻底接管这支精锐的部队。
三来,张绣军也存在着一些刺头,不太听张绣的命令。
张绣在谋士的建议下,也可以利用攻城这项损失不小的行动,来让军中的刺头损失实力。
待这些刺头手中兵力下降之后,自然也就没那个胆量去违抗张绣的命令了。
可以说,别看张绣选择强攻郑县县城的行为有些莽撞,但张绣本人却在进军长安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做好了要攻破郑县的打算了。
毕竟他们远道而来,也需要一座城池作为进攻长安的前进基地。
总不能真就跟牛查他们一样,直接在长安城外扎营,然后将补给线直接从弘农郡拉到长安城下吧。
那样粮草的损耗,怕是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
事实上,张绣的决策也绝对称不上有问题。
在他从牛查口中得知长安守军的德性与来历后,也难怪张绣会瞧不起长安城的守军,认为长安城的大官们,定然不敢派遣手中的兵力出城支援。
而此时的攻城战中一开始出现的交换比也不过是一比四,这样的损失在张绣看来不值得一提。
可别忘了,吕布他手中也就五千部队。
就算是少了一千士兵,对于吕布这五千人来说也是元气大伤,后续难以再有更多兵力去填补上暴露出来的缺口。
不仅如此,吕布军的士气还会进一步下滑,后续交换比还会进一步下降,这将更有利于张绣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