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婚姻的精髓(1 / 2)属灵书籍首页

§ 爱与“那张纸”

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以弗所书》5:31(以及《创世记》2:24)

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一对同居的男女在争执要不要结婚。男方想结婚,但女方不想。后来她发火了,说:“干嘛非得要那张纸?我爱你用不着那张纸!那东西只会坏事。”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在纽约做牧师,听很多年轻人讲过同样的话。当她说“我爱你不需要一张纸”的时候,她是在陈述自己对爱的认识,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认识。她认为,爱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感觉。她在说:“我对你很有感觉,而这张纸不能增强我这种感觉,反而会破坏这种感觉。”她主要是用情绪和欲望来衡量爱,并且她的话并非毫无道理。婚姻的法律文书并不会直接增加两人之间的浪漫感受。

但是,圣经所讲的爱,并非如此单薄。圣经衡量爱,首先不是看“你想得到多少”,而是看“你想付出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失去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放弃多少自由?你愿意在这个人身上投入多少时间、情感和资源?所以,婚姻誓言不仅有益于婚姻,而且也是一场考验。很多情况下,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但别用结婚毁掉这种感觉”时,对方其实是在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放弃其他选择,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完全放弃自己”。说“我爱你不需要那张纸”,基本上就等于在说“我对你的爱还没有达到想结婚的程度”。

今天,美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信条是:浪漫的爱是最重要的,有爱就有美满的人生。可是浪漫总难长久。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信条是:婚姻应当基于浪漫的爱情。两条结合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婚姻和爱情不可兼得。所以,根据这个结论,在浪漫的感觉褪去之后,持守一生的承诺就显得过于残忍。

圣经对爱的理解,并不排除深刻的情感。我们会看到,一段毫无激情的婚姻,并非圣经本意。但圣经也不把浪漫的爱情与爱的精髓——牺牲自己、造就别人——相互对立。如果我们认为爱主要是一种情欲,而非积极的、献身的服侍,那就把责任和情欲对立起来了。这种对立不仅不合乎现实,而且会破坏夫妻关系。本章的主题就是:责任和情欲如何相辅相成。

§ 过于主观的爱情观

当代人用过于主观的方式来思考“爱”:爱情哪怕涉及一点点责任,也是不健康的。多年来,我辅导了许多受困于这种观念的人。尤其在性爱问题上,更是明显。很多人相信,如果你对性爱没兴趣,与配偶发生性行为只是为了取悦对方,那就是做作,甚至是强迫。这是完全主观的爱情观,它把爱仅仅视为激情和感觉。而且这种观念常常会迅速导致恶性循环:你和配偶必须同时有浪漫的心情,否则就不做爱——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们的性生活必定很少。这会挫伤甚至熄灭配偶的性趣,而这又意味着你们交流的机会变得更少。因此,如果你们非要等双方激情四射才做爱,那双方激情四射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我们的文化认为,性应当总是并且只是激情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接受这种观念,一个原因是今天很多人都已经学会如何在婚外偷情,而偷情与婚内性关系是相当不同的体验。婚姻之外的性行为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一种想勾引人的欲望,就像打猎的快感。勾引某个不认识的人,会给做爱注入危险感、不确定感和压力感,让人心跳加快,情绪激动。如果这就是“很棒的性爱”,那么婚姻——“那张纸”——确实会扼杀这种刺激。但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持久的。事实上,并非只有“猎艳”才让人激情澎湃,猎艳也不是最美好的选择。

凯西和我在结婚前都保持童贞。即使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守贞的人也不多。这也意味着,在我们的新婚之夜,我们不需要施展浑身解数让对方刮目相看,也不用勾引对方。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温柔地用身体表达美好的合一,就是我们当初一见如故的那种美好感受,以及随着恋爱而逐渐增强加深的默契。坦白地说,那个晚上我动作又笨又怯,心里又焦急又沮丧。一开始,我们笨手笨脚。这就像一个艺术家,脑子里有一幅构图或一个故事,却没有技巧表达出来。

然而,我们幸好不懂如何用性来勾引对方,也没把危险而禁忌的性刺激与爱混为一谈。在性爱方面,我们尽量袒露自己的无知,送给对方一份意外的大礼,就是“不加掩饰地欣赏对方,以对方为乐”,并且体会彼此取悦的快乐。几个星期过去了,几年过去了,我们越来越默契。没错,这意味着有时一方、甚至双方在做爱时都没有“那种心情”,但婚姻里那种为了给予对方快乐而非为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性爱,可以当场改变你们的心情。美满的性爱让你忍不住流出快乐的眼泪,而非炫耀自己的表现。

§ 消费?圣约?

与当代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圣经说婚姻的核心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意味着爱是行动,而不仅是情绪。但这样说又有另一种危险:走向古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错误极端。人们会把婚姻仅仅视为一种社会交易,把婚姻当作履行家族、部落和社会责任的途径。传统社会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婚姻是促进家族利益的交易。当代西方社会则相反,把个人幸福当作最高价值,所以婚姻成了追求浪漫体验的途径。但圣经视神为至高的善——并非个人和家庭——这给我们一种合乎中道的婚姻观,这种婚姻观把感觉和责任、激情和承诺统一起来,因为圣经婚姻观的核心是神圣的盟约。

人类历史一直存在消费关系。卖方必须满足你的需要,并且价格不能太贵,这样才能维持关系。如果别的卖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更低的价格,你就没必要与原来的卖方保持关系。在消费关系里,个人的利益得失比关系更重要。

人类历史同样一直存在圣约关系。这是对我们有约束力的关系。在圣约里,关系的重要性胜过个人的利益得失。例如,父母可能在情绪上感觉疲惫,不想照顾孩子。但是,那些因孩子难养而舍弃孩子的父母总是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对多数人来说,那简直无法想象。因为社会仍然认为亲子关系是圣约关系,不是消费关系。

社会学家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里,市场已经成为一股支配性力量,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社会形态,取代了历史上的各种圣约关系,包括婚姻。今天,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别人得满足我们的特定需要,并且代价不能太高,我们才与他们保持关系。一旦我们不能从中受益,也就是说,一旦这个关系中我们需要付出的爱和肯定超过我们所得到的,我们就会“止损离场”,终止这段关系。这个过程也叫“商品化”,在商品化过程中,社会关系被贬低为经济交易,于是“圣约”这个概念正在当代文化中逐渐消失。因此,圣约是让许多人感觉陌生的概念,但圣经说,圣约正是婚姻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 垂直与平行

仔细读圣经的人会发现圣约贯穿整本圣经,无处不在。人与人订立“平行的”圣约。我们看到朋友之间歃血为盟(撒上18:3,20:16),国家之间也订立合约。但圣经里最显着的约是“垂直的”,是神与个人(创17:2)、家族与民族(出19:5)所立的约。

但是,在几个方面,婚姻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圣约关系。保罗在《以弗所书》5:31完整引用《创世记》2:24,用这段经文引出“圣约”的概念。这或许是旧约圣经里最着名的讲“婚姻”的经文: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我们在《创世记》2:22—25看到人类第一场婚礼。《创世记》英文版用动词“cleave”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个生僻的单词带着希伯来原文的力度,而现代译本则译作“连合”。希伯来原文的意思实际上是“粘合”。在圣经的别处,这个词的意思是通过立约、承诺或起誓而与某人连合。

为什么说婚姻是最深刻的圣约关系?因为婚姻既包含平行关系,又包含垂直关系。《玛拉基书》2:14描述神告诫作丈夫的:“她是你的伴侣,是你立约的妻子。”(参结16:8)《箴言》2:17描述了一个蛮横的妻子,“她离弃年轻的配偶,忘记了神的约。”夫妻之间的盟约,既是二人所立的约,也是“在神面前”所立的约。打破婚姻盟约,就是离弃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基督徒婚礼仪式会有立约和问答的环节。在问答环节,双方都要回答这类问题:

你是否愿意与对方共结连理?你是否愿意怀着爱和尊重、责任和忠诚、信心和温柔,向对方承诺:你愿遵守神的命令,对配偶不离不弃,惜如至宝,持守婚姻之圣洁连合?

双方都要回答“诚心所愿”——但请注意,他们不是对着彼此说话。他们比肩而立,眼睛向着同一个方向,一起回答牧师的问题。他们所做的,其实是先向神起誓,然后再彼此起誓。他们先“垂直地祈”,然后再“平行地求”。他们得以听见另一个人站在神、家人以及教会、国家的一切权柄制度面前,庄严信实地对自己起誓。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牵手,表示彼此接纳:

在神和众见证人面前庄严承诺并立约,不论富足或贫穷,不论喜乐或忧愁,不论疾病或健康,互相敬重,忠贞到底,至死不渝。

想象一栋有人字形屋顶的房子。两侧会合于房顶,相互支撑。但在下面,两侧都靠地基支持。同样,人当着神的面与神所立的约,坚固了二人,使他们有力量彼此立约。因此,婚姻是最深刻的人类盟约。

§ 爱与律法

那么,圣约是什么呢?圣约是一种特定的连结,而这种连结正在我们这个社会迅速消失。这是一种特别亲密、特别个人化的关系,远非法律关系和商业关系所能比。然而,它又比那些仅仅基于感觉和情绪的关系更加稳固,更有约束力,更无条件。圣约关系是律法与爱的奇妙组合。

前面讲过,当代思维不认为责任和激情可以兼容,也不认为这两者可以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二十世纪早期就为婚外性行为辩护。虽然他承认我们不应该“把性爱与严肃的情绪和感动相分离”,但他认为性活动应当以强烈的激情和浪漫的快感为标志,并且性活动必须你情我愿、兴之所至才算美满。“一想到责任就败兴。”这种想法如今已经成了常识:性爱必须是为了满足即兴欲望,而非履行法律誓言或承诺。

但圣经的观点完全不同于此。爱需要一个有约束力的义务这样的框架,才能让爱臻至其应有的完全。不只是说,圣约关系虽在律法之下却仍是亲密的。它是更亲密的关系,正因为它合乎律法。何以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向另一个人作出爱的承诺,宣告一个有约束力的、公开的婚姻誓言,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爱的行为。有人说:“我爱你,但我们用不着结婚。”这其实是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限制我的自由。”甘心乐意地进入一个有约束力的盟约,绝不会扼杀爱情,反而会促进爱情,甚至大大地激发爱情。婚礼上的承诺证明你的爱表里如一,它本身就是一个彻底舍己的行为。

婚姻的法律性质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增强婚姻的生命连接。约会的时候,你得时常炫耀自己,取悦对方,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唯恐对方不满意。你得表现出你仍然有吸引力。如此一来,你们基本上仍然处于消费关系中,而这意味着你们必须常常搞促销、做广告。然而,婚姻的法律连结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我们可以敞开自己,展现真我。我们可以示弱,用不着再装模作样。我们不需要不停地推销自己。我们可以卸掉最后一层自我保护,不再自卫,从身体到灵魂都赤裸敞开,坦诚透明。

律法与爱的这种混合,契合我们最强烈的本能。切斯特顿(G.K.Chesterton)指出,我们恋爱的时候,总想发誓表白,这是一种本能。我们不仅想表达情感,还想做出承诺。恋人之间会不由自主地讲些山盟海誓。“我永远爱你,”我们在激情的顶点,总忍不住这样说,并且我们知道,对方也想听这些话。圣经说,真爱本能地渴望永恒。圣经当中的伟大情歌《雅歌》结束于这样的宣言:

求你把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把我带在你臂上如戳印。因为爱情像死亡一般的坚强,嫉妒如阴间一般的坚稳。它的烈焰是火的烈焰,是非常猛烈的火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洪流不能淹没。(歌8:6—7)

两人真心相爱,而非利用对方满足性欲、谋求社会地位或自我实现——这时候,他们并不想改变现状。双方都想得到承诺,让自己心里安稳,并且都乐意给出承诺,让对方放心。所以,遵守誓言和履行承诺的“律法”契合我们当前最强烈的激情,但这个律法也帮助我们拥有平安的爱,让我们晓得未来的爱是有保障的。

? 将来的承诺:爱一辈子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场非基督徒的婚礼,夫妻俩在婚礼上交换誓言。他们说的话大概如下:“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想与你白头到老。”我一听这话,就意识到:传统基督教婚礼誓言有一个共同点,尽管它们有神学分歧和宗派差别。我所听见的这对夫妻正在表达他们现在的爱,这并无不妥,也相当感人。但这不是婚誓的重点。这不符合圣约的原理。婚誓不是宣告现在的爱,而是宣告将来的爱,是一个相互约束的誓言。一场婚礼不应该只是宣告你们现在心里多有感觉——这是不言自明的事。不,你在婚礼上要站在神、家人和众见证人面前,承诺你要永远爱对方、向对方保持忠贞和诚实。这是一辈子的承诺,不管你里面感觉如何起伏不定,外在环境多么变幻无常。

奥德修斯航行到塞壬岛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听见岩石上海妖的歌声就会发疯。他也知道这种疯狂状态是暂时的,只要离开听力所及的范围就可以恢复神智。他不想在发疯的时候干傻事,让自己后悔一辈子。于是,他命令水手们用蜡封住耳朵,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告诉手下人要保持航线,不管他喊什么疯话都别理会。

前面讲过,纵向研究表明,如果不离婚,三分之二的不幸福婚姻将在五年内变得幸福。三分之二!是什么保护婚姻度过不稳定期?婚誓。一个向世人公开宣告的誓言会把你绑在桅杆上,直到你的头脑清醒过来,开始明白道理。这个誓言让你在激情消退的时候(那是必然的)继续留在婚姻关系中。与此相反,消费关系不能度过这些不可避免的生活考验,因为双方都没“绑在桅杆上”。

这是不是说人没有任何理由离婚呢?圣经中讲到过离婚的“理由”。《马太福音》19:3一些法利赛人问耶稣,“人根据某些理由休妻,可以吗?”当时,有些犹太拉比教导说,只要男人对妻子感到不满,就可以随意休妻。男人可以凭任何理由甩掉糟糠之妻。然而,这样的婚姻根本不是圣约,只是所谓的消费关系。耶稣反对这种随便的观念,但他也没有走到另一个极端。

耶稣回答:“造物者从起初‘造人的时候,就造男造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些话你们没有念过吗?这样,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他们就问:“为什么摩西却吩咐‘人若给了休书,就可以休妻’呢?”他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才准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如果不是因为妻子不贞,就是犯奸淫了。”(太19:4—9)

耶稣说人不可随便离婚。他引用《创世记》2:24说,婚姻是神圣的盟约。婚姻不是随随便便的关系,可以轻易解约。婚姻创建了一种牢固的、合二为一的新关系,要不是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轻易打破。但耶稣又说,足以导致离婚的严重问题确实存在,因为“你们心硬”。可见,有时候人心因为犯罪而过于刚硬,严重违反婚姻圣约,并且丝毫看不到悔改和医治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就可以提出离婚。耶稣这里明确提到的罪是对方犯奸淫。在《哥林多前书》7章,保罗又加了一条离婚的依据:故意遗弃配偶。这些行为都彻底破坏了婚姻的盟约,所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15说,受委屈的一方“不必勉强”。

说到圣经和离婚,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但这段经文足以让我们看到耶稣在这个问题上的智慧。允许人随意离婚,就是使圣约和誓言沦为空洞的承诺。离婚不应当轻率;离婚不应当成为我们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选择。然而,耶稣知道人心的罪恶是何等深重,并且他让那些在婚内饱受折磨的人不至于因为嫁给(娶了)心硬如石、破坏婚姻誓言的人而绝望。离婚是极其艰难的,也本应如此。但受委屈的一方不用觉得羞耻。很多人不知道,连神也说自己离过婚(耶3:8)。他知道离婚的感受。

§ 承诺的力量

离婚是剥皮抽筋的事,哪怕今天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婚誓现在仍然可以坚固我们。誓言让你不容易反悔。爱的感觉在早期多变又脆弱,而誓言给爱一个机会,创造一种稳定状态,让爱的感觉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增强加深。它们让激情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扩展,因为它们给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可以敞开心扉,脱下防弹衣讲实话,不用害怕我们的配偶起身就走。

奥登(W.H.Auden)在他后期一本书里表达了这个思想,书名是《安定的世界:老生常谈》(A Certain World:A Commonplace Book),他说:“婚姻不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的无意识产物,而是耗时费力的精心创造;无论美满与否,婚姻都比风流韵事有趣得多,不论后者多么刺激。”

奥登所说的风流韵事和婚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是签下“那张纸”,是比肩走过劈开的动物,是踩玻璃,是跳扫帚,是你的文化所提供的让你必须有所交代并庄重公开宣誓的任何方式。爱和律法相辅相成。因为按照圣经,婚姻的精义就是圣约。

为什么必须许下一个有约束力的、一辈子的承诺,才能营造深刻而持久的爱情?基督徒伦理学家史密德(Lewis Smedes)写过一篇文章,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的牧师,刚结婚不久。这篇文章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帮助都很大。文章题目是《驾驭未知:承诺的力量》(Controlling the Unpredictable—The Power of Promising)。

首先,他认为,我们身份的根基正在于承诺的力量: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感觉告诉他们,但感觉是捉摸不定的火焰,一旦刺激消失,感觉就会消退。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成就告诉他们,但我们所成就的事,总是不能揭示我们的内在品格。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理想本身的远见告诉他们,但我们的远见只能告诉我们想要成为谁,而非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史密德说,我们作出明智的承诺并持守这些承诺,由此成为我们所是。史密德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证明,他引用着名剧作家博尔特(Robert Bolt)的作品《君子如风》(A Man for All Seasons),讲的是莫尔的故事,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求他违背誓言,好救自己的命。

莫尔:你想让我向《继承法》宣誓效忠?

玛格丽特:“神看重人的内心,胜过嘴上的言语。”这是你教导我的。

莫尔:没错。

玛格丽特:那嘴上宣誓,心里反对就行了。

莫尔:誓言不就是我们对神所说的话吗?

玛格丽特:那是权宜之计。

莫尔:你的意思是,誓言是假话?

玛格丽特:是真话。

莫尔:那就不叫权宜之计。人宣誓,就是把自己捧在手里,好像捧水一样。手指一张开,就别想重新找回自己。

既然承诺是找到自我身份的关键,那它就是婚姻之爱的核心。为什么?因为正是承诺给我们一个稳定的身份,如果没有稳定的身份,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若我们不受承诺的束缚,若我们不努力实现承诺,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堕入内心的漆黑孤寂,毫无希望,失去方向,受困于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模棱两可。”史密德以自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