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京津潇洒退下。
南木继续埋头码字中……
一个不知道是周六还是周日的早上,南木正蓬头垢面,眼底乌青码字中,《学姐,请多指教》写了三分之二了,现在南木是爆肝码库存,她是想一口气写到结局,可明显不行了,再写容易猝死,正打算洗洗睡吧,电话响了。
南木反应迟缓的拿起电话,像个老年痴呆患者,看着屏幕上显示于实,不知此人是谁?反应了足足半分钟终于快速接通电话,客气道,“于总编,您找我有什么事吗?”声音嘶哑,给自己都吓了一跳。
于实也吓了一跳,“南木,你这是感冒了?”
南木清清喉咙,赶紧说,“没有没有,可能是没休息好,嗓子出了点状况。”瞄了眼时间,早七点,“您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着急的事吗?”
于实,“是挺着急的,是这样,先和你反馈一下《苔》的销售量,大数据统计看,间段销售量稳步上升中,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苔》很有潜力,属于慢热型小说,大众接受酝酿后,某个时间点就会出现井喷式抢购,就像冯生的《小城余生》……”
南木赶紧回应,“《小城余生》是国内顶尖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这哪有可比性,我写《苔》可没有这么大的野心,这就是一个小众小说,买的人不多很正常,您也不要有太大的期待……”
于实反驳,“咱们数据说话,就目前的统计看,10万本还算小众范畴吗?不算吧?而且我认为《苔》的魅力,我们还没有完全的挖掘出来。”
南木有种不好的预感,“怎……怎么挖掘?宣传吗?需要我配合什么吗?”
“我可没有那么低端,小说本身没有市场,就是让作者天天堵门口签售,人家都嫌烦。”于实不满道,“我是听老刘,嗯,你刘伯伯说你有几本手写的纪实,是在乌蒙山支教几年间,陆陆续续记录的?”
南木眉头微皱,“确实有几本日记,算不上纪实,是日记的形式,顶多算随笔吧。”
于实激动道,“对对对!我就说的是这个,我能看看吗?”
南木“可以……我给你送到——”
于实打断道,“不用不用,我现在就在你家门口,方便的话我上去取。”
“……!”南木赶紧往嘴里丢了一颗口香糖,重新抓了抓头发就去开门。
果然门口站着气喘吁吁的于实于大编辑。
南木让进客厅,冲了一杯茶,就去书房取来七个牛皮日记本,递给沙发上翘首以盼的于编。
这时南父刚好拎着早饭进门,发现沙发上的于实也不意外,顺手把早餐递给南木,“去收拾收拾,吃了饭再出来,这里我陪着。”
南木赶紧拎着早餐溜进卧室,洗了澡,总算一身清爽的吃了早饭才出来,就见于实两眼冒光的盯着南木道,“这日记我还没细看,不过很真实,正是我们需要的,出版反响一定很好!”
南木,“出版?我没想过出版,这里记录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经过文学上的虚构……。”
于实激动道,“就是真实,才难得,现在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就是真实……”
南木不认可,“出版后会影响到里面的人的。”
这时,南父开口了,“木木,你为什么不写信问问小主人公呢?也许孩子们愿意呢?他们的事,能以一种类似于传记的形式留存下来。”
南木顿一顿,展颜一笑,“那行,我得征求每个人意见,如果都同意了,那我没什么反对的理由。”
于实见峰回路转,也很振奋,南木不太能理解于编的心情,相比起小说,没觉得自己平铺直叙的日记有多精彩。
等收到学生们的回信后,南木很意外。
回信里兴奋的心情透纸而出,直接拜托老师如果出版了一定要最先告诉自己,并在信里附上了一段寄语,请老师批改,颇为自豪的表示,自从上中学后才发现自己在作文方面比较优秀,在班级里一直被当做范文。
后面陆陆续续收到的回信,都很兴致勃勃的追问南木,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老师日记里的自己,学生们的回信都很厚,有的是现在的成绩单,还有的是自己最满意的作文,其中有一个竟然寄了一叠厚厚的照片,都是那时候在一起学习活动的照片,看着一封封稚嫩笔触的回信,南木改变了想法。
坐在电脑前,想了想,输入《乌蒙山日记》,开始整理录入,这时的南木并不知道,这个简简单单的标题,在日后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