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东家怕是抬举言某了!”言诺苦笑:“那古画显影,或许只是一种巧合而己。”
“言学兄有此说,莫非是不肯相助与我等?”听言诺话,于颐浩疑惑道。
“言学兄,事干归鸿颜面……”
“言学兄,你不能不管呐……”
……
听言诺这般说话,随于颐浩一同而来的秀才们急忙说道。
“诸位曲解了言某的意思!”言诺摆手,笑道上:“既有青词盛会,言某自是想去凑个热闹涨些见识,但若要将言诺当做底牌,怕是会令诸位失望。”
听言诺话语,一众秀才们也是喜出望外。
通过了解,言诺对这青词会也有了一些认识。
青词会,虽然并非是什么官方的比试,但却做为东霞郡治下十三州城秀才之间于乡试前的一场较量,而引起士林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每次乡试的出榜排名与此次青词会的比试结果,都有五、六分的相似。
正因如此,以致于许多人将青词会看作是乡试的预赛。
青词比试的规则也十分的简单,每城秀才郎们挑选本城最佳三人做为比试队伍,其余人等若想观瞻者亦可前来。比试之人,以每人现场写作青词为准,待青词作好之后,念诵一遍,再将青词烧掉祭天,燃过在规定时内若有降雨者可视为佳作,且以引发的雨势愈大而取得的成绩愈高。
东霞十三城,论文风以郡城东霞最盛,南阳城次之,而归鸿城只能排归末位。要知道文风昌盛,前提是富庶之地,百姓要有向学之心。而归鸿城实算不得是富庶之地,排居末位也是实属正常。
正因如此,归鸿城学子在东霞郡士子眼中,几乎成了透明般的存在。自是出不了什么风头,更时不时的被当做嘲讽的对像。
久而久之,归鸿学子有想打翻身仗的想法,奈何人家文风鼎盛、城池富裕,读书的人口基数大,教育质量上乘,学子们不仅从体量还是质量上皆占优势,而归鸿的士子们不止是人数上居于劣势,连学子的质量上也是大大的不如。
秀才录取名额是有比例限制的,像东霞城、南阳城这样的教育大城,每岁都因为秀才录取人数太少而发愁,百姓更是常有不满之音,而士子们更是常常时不时的向郡城提学叫嚷,要求将归鸿城一部分录取秀才的名额让于这两城。
虽说冥廷对秀才录取名额上有规定,但归鸿城自身的不足,再加上东霞、南阳两城文风过于鼎盛,使的录取的名额晶粒的越发的不足,以致于郡城提学真动了这个念头。
郡城提学学衙前,停放着一艘巨大的飞舟,而在飞舟的另一边,有十数支队伍立在那里,看上去虽然都是头戴文士巾、身着襕衫,但队伍却是泾渭分明。
“这不是归鸿城自诩为士子之首的于颐浩么……”
言诺随于颐浩一行人刚刚来到郡城提学学衙前,便有一道略显刺耳的声音传了过来。
闻言,言诺侧身望了过去,只见一个有如世家公子哥般模样的读书人正手持折扇,神色轻蔑的说道。
“他们归鸿城就那么点读书人,能充门面的也就这几个人了!”那边有人接话说道,语气中尽是不屑。
这时,又有人接话大声道:“我听说大渊那边蛮荒之地,考取秀才是容易,那边的人不止是崇尚文风与不读书,甚至是连识字的也找不出多少来,更不要说是会写字的,但冥廷每年依旧要按规定按比例录取一批生员……”
此人说话如同说故事一般,立时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那人顿了一顿,摇了摇手里的折扇,怡然自得的继续说道:“这连识字人都没几个的地方,怎么录取生员啊,把那个郡城的提学大人愁的啊,只得向下边府城的学正们下死命令,务必要寻到读书之人,哪怕是只会写几个字的也好,为此这些府学的学正们几乎是跑断了腿,走遍郡中所有地方,以求寻出几个读书人出来。
有个府学学正带着几个学官走到田间,忽见一务农的汉子用叉子在地上划了一下,立时欣喜的与下边吩咐道:此人写了个三字,可取为生员……”
哄……
哄笑声,立时在府学门前响了起来。
那十二城的士子们无不以戏谑的目光,哄笑着望着归鸿城的士子们,显然此人是有意编排归鸿城的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