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文宣伍没有回家,而是同收购团队一起入住了半岛酒店。
考虑到时差问题,收购团队第二天下午,才在半岛酒店的会议厅,召开来港后的第一次收购会议。
会议由沈弼主持,蔡志勇担任辅助,文宣伍在旁监督。
会议开启前,签署保密协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会议目的是安排收购团队的各方人员,按照职责不同分别分析有利银行的资料信息。
资料信息包括有利银行股东信息、持股数量、人员组织架构、过去几年的经营数据等。
收购团队为了获得这些资料,先后花费了文宣伍上万美金,才从万国宝通银行香江分部和巴克莱银行伦敦总部的手中买到。
按照获得资料记载,有利银行的股份极其分散,合计拥有1038名股东。
其中前十大股东只持有不到40%的股份,排名前一百的股东持有的股份也只有60%,剩下的30%股份分散在近一千名小股东手中。
要知道小股东虽然股份不多,但也拥有查账权。
文宣伍为了日后的资金安全,可不放心被人随意查询银行账目。
所以,文宣伍已经交代收购团队,有利银行的股份需要100%收购,不能有剩余股份在外。
因此,文宣伍为此支付的佣金,相比同类收购项目提高了30%。
在股东分布上,前十大股东中有8位是日不落籍,2人是印度籍,剩下的股份分别为日不落人、印度人、马来人、泰国人等人持有。
如此分散的股份,给文宣伍的收购行动带来诸多不便。
现在不是二十一世纪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
1957年,喷气式客机还未普及,国际电话业务尚未成为各国通讯的主流选择。
要想进行跨国收购,无论是如何寻找到持有的股东,还是将股份收购到手,全都费时费力,困难重重。
正因为如此,文宣伍不会亲自参与到收购行动中来。而是选择坐镇香江,静等收购团队的收购结果。
会议结束后,沈弼找到文宣伍。
“老板,按照团队的分析,有利银行的最终估值是5000万美金。但我们作为此次收购的主动收购方,肯定需要付出部分溢价,但不知道老板你的心理价位是多少?”
数据库中并没有汇沣收购有利银行的价格,文宣伍也无从得知5000万美金的估价高不高。
但想到自己的身家,再想到有利银行的地位和分行数量,文宣伍咬牙决定。
“既然华尔街给的估值是5000万美金,实际价格应该差不多。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竞争者,我愿意最高上浮20%的估值,即6000万美金。”
沈弼和文宣伍两人都十分清楚,此次收购的最大阻力,既不是有利银行的相关股东,也不是有利银行的管理层,反而是汇沣这个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存在。
依照沈弼私下调查到的信息,汇沣1939年便对有利银行产生了收购想法,只不过后来被战争打断。
日军撤退后留下来的烂摊子,又耽误了汇沣五六年的时间。再加上随后几年的朝战、制裁等,汇沣始终没能腾出手来。
但最近一两年,汇沣已经解决所有麻烦,正在积蓄力量,图谋重新发起收购。
文宣伍知道自己暂时还不是汇沣的对手,也不想自己的成果被其摘桃子。
文宣伍思前想后,发现他唯一的应对办法,只能是大幅提高收购价格,趁汇沣不注意,快速完成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