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5:第十九象 王安石变法失败(2 / 2)天机玄图首页

此象综合起来可以推断出是指王安石变法之事。宋朝自太祖、太宗统一华夏,历经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大抵都国内称治,但来自契丹与西夏的边患始终未除,神宗即位后,锐意自强,理财养兵,用王安石为相。王安石为相五年,推出十四项新法,用的都是象吕惠卿之类的小人,于是新法成了毒民政策。加上他采用王韶的产戎三策,对吐蕃、西夏、交趾和国内湘蜀的蛮荒用兵,于是天下大乱,百姓涂炭不堪其忧。

此预言是在映射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的众人寅寅时代,“寅”是“口不道忠信之言”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讲忠信的小人都進了王安石的圈子了。

王安石领导的变法派,如“众人嚣嚣,尽入其室”,带着满腔热忱与改革理想,投身于这场变革之中。然而,变法之路并非坦途,其结果非但未使北宋摆脱困境,反而加剧了混乱,致使国家在短时间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到五年的时间,各地庄稼颗粒绝收,荒民遍野,国家的实力大为削弱,以至于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从此,北宋王朝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下坡路,一蹶不振,直至灭国。

“百万雄师,头上一石”,这一隐喻深刻揭示了变法期间北宋军事策略的失误与王安石个人的命运纠葛。在王安石的推动下,北宋对西夏发动了攻势,企图通过军事手段扩大疆域,却不料“百万雄师尽丧他国”,这“石”字不仅指王安石本人,更象征着变法在军事上的沉重打击与失败。其中的“石”指的就是王安石,石块从头顶落下,必然会招致损伤。

“朝用奇谋夕丧师”,短短八字,便勾勒出了宋神宗听从王安石建议,依据王韶《平戎策》发动西夏之战,却迅速遭遇惨败的惨烈景象。

“人民西北尽流离”,则是对这一战争给西北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生动描绘,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韶华虽好春光老”,此句双关,既叹惜春日美好时光的流逝,马上就要进人炎热的夏天,又暗指《平戎策》虽看似华丽却难以奏效,最终反为朝廷带来巨大灾难。

“悔不深居坐殿墀”,则是神宗在痛定思痛后的深切悔悟,若当初能安于现状,或许便能避免这场浩劫,神宗后悔当初还不如坐在宫殿的台阶上休息,“墀”字在此,不仅指宫殿的台阶,更象征着一种平稳安宁的治国之道。

满江红·遗恨江南

熙宁初岁,朝堂上、倒影摇曳。

王安石,力推新法,叶残花谢。

奸佞趁机纷入幕,边疆烽火连天界。

百万兵、血染战袍红,哀声噎。

三策献,王韶杰。宗窃喜,祸根结。

变法梦,终成空,怨难解。

将士埋骨西北地,黎民泪洒江南夜。

叹往昔、变法成遗恨,空悲切。

【易经中的本卦】

此象与《易经》中的大畜卦相契合,其卦象由内乾外艮组成,乾为天,象征刚健与高远;艮为山,代表稳重与厚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此卦辞预示着占得此卦者将迎来吉祥之兆,预示着个人将得以脱离家族荫庇,凭借自身才华享受朝廷俸禄,且在面对艰难险阻如江河之险时,亦能顺利渡过。“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进一步阐释了大畜卦的深意,即贤能之士因德才兼备而受国家重用,国家以优厚待遇蓄养贤才,此乃正道,亦是顺应天时之举。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必畜其德。”此句以天藏于山中的景象比喻贤才深藏不露,而君子应以此为鉴,广泛学习古人的智慧与德行,不断积累与修养自身,正如王安石受朝廷重用后,虽有一展鸿图之志,却未全然遵循自然规律与客观实际,行事略显急躁,缺乏广泛听取朝臣意见的谦逊之心,最终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段历史不仅是对王安石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对后世治国理政者的一则深刻警示。

“初九:有厉,利已。”此爻揭示了在危机初现之时,通过适时的祭祀或自我反省(在此语境下可理解为审慎决策),可望化解潜在的危险。“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意味着面对危机,若能即时停止不当行动,采取谨慎态度,则能转危为安,避免灾祸降临。此爻映射王安石变法初期,其方案或存诸多不足,未能充分考量现实状况,加之改革步伐过于激进,未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稳步前行,一旦实施,恐将引发重大风险,对北宋朝廷构成严峻挑战。

“九二:舆说愎。”此句以车轮辐条脱落喻变法初期虽遇小挫,但整体尚稳。“象曰:舆说,中无尤也。”意指尽管存在细微瑕疵,但因九二爻居中得位,故能化险为夷,无大碍。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初期,凭借其朝中高位及众多改革志士的支持,得以精心筹划,顺利铺开改革措施,此时反对声浪尚小,改革弊端亦未充分暴露。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此爻以良马交配象征变革中的活力与机遇,同时提醒在艰难时刻保持贞定,注重防卫,方能有所作为。“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指出顺应时势,上下一心,则外出或进取皆能得利。此爻告诫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需持续评估效果,适时调整策略,同时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应坚守防御原则,以稳健推动国家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忧患。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此句描绘牧童以绳缚棍于牛角,以防其伤人,此举被视为大吉之兆。“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此爻象征喜事临门,犹如婚庆之悦。在此,它喻指宋神宗采纳王安石所献《平戎策》,首次征伐西夏大获全胜,国土疆域因此得以显著扩张,实乃国家之喜。

“六五:豮豕之牙,吉。”此言将猪之利牙束缚,以免其肆意破坏,视为吉祥之举。“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然此吉中略带苦涩,庆祝之中亦含反思。此爻映射变法初期之好景不长,神宗依据首次西夏征伐之胜,再度发兵,却不幸失利,朝野上下因此陷入困惑,变法之效究竟几何,难以定论。

“上九:何天之衢,亨。”意指若能得上天庇佑,则前路畅通无阻,事业亨通。“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此言上天眷顾,正道得行。在此,它指的是神宗驾崩后,哲宗即位,随即废除王安石变法,并恢复司马光等旧臣之位,国家因此重回稳定轨道,实现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

【本象正史对照】

太子赵顼登基为帝,即宋神宗,他册封妃子向氏为皇后,这位皇后是向敏中的曾孙女。神宗即位之初,便展现出励精图治的决心,他既不沉迷于游猎玩乐,也不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而是勤政节俭,立志要打败辽国、消灭西夏,在天下间大有作为。他首先担忧的是国家财政的不足,此时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他越级上奏,向神宗阐述了富国强兵的策略。王安石说:“古代周朝设有泉府之官,负责灵活调度国家的财富,后世之中,只有桑弘羊、刘晏等少数人能与此相提并论。如今学者们往往误解先王的治国之法,认为君主不应与民争利。但若想要理财,就应当恢复并发展泉府之法。”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然而,王安石仍担心神宗不能下定决心完全信任并任用他,于是进一步说:“昔日尧帝让群臣共同推选一人去治水,结果起初并未成功,但经过多次尝试后终于成功。如今我们想要变法,所任用的人如果并非最合适的人选,自然也会有一两次的失败。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权衡利弊,不被众人的议论所迷惑,坚定决心去执行,长此以往,自然能够收到成效。”神宗对此深表赞同,并坚决地任命王安石为宰相。

当时,唐介曾向神宗进言,认为王安石性格狭隘,缺乏容人之量,虽然好学却拘泥于古法,不通达时务,如果任用他必将有害无益。唐介还建议,如果神宗想要寻求贤能的宰相,那么吕公著、司马光、韩维等人才是合适的人选。但神宗并未采纳唐介的意见。

王安石执政后,大多数士大夫都认为他是合适的人选。然而,吕诲却独自认为王安石不可重用,他准备入朝进谏,恰好在路上遇到了司马光。司马光私下询问吕诲今天打算进谏什么内容,吕诲回答说:“我袖中藏着弹劾王安石的奏章,他是新任的参知政事。”司马光听后惊讶地说:“大家都很高兴得到了合适的人选,你为何还要弹劾他呢?”吕诲回答说:“你也这么认为吗?王安石虽然有时名,但他固执己见,轻易相信奸邪小人,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之言,这些话听起来虽好,但实际上却往往不切实际,如果让他继续这样下去,必定会误国误民!”于是,吕诲上书极力劝谏,但神宗并未采纳,反而将吕诲贬出京城,任命他为邓州知州。

吕诲被贬后,王安石的所作所为更加固执己见。司马光由此更加佩服吕诲的先见之明,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远不如他。后来,青苗法盛行,吕诲请求退休,并在病重之际亲笔写下遗嘱,嘱咐司马光为他撰写墓志铭。司马光前往探望吕诲时,发现他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司马光呼唤吕诲,问他是否还有什么遗言要交代。吕诲用尽最后的力气睁开眼睛,强打精神对司马光说:“天下之事仍然有可为之处,你一定要努力啊!”说完这句话后,他便去世了。

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看到朝中有很多大臣反对他,于是他便重用吕惠卿、章惇、曾布、韩绛等奸邪小人,这些人依附于他,成为他的心腹。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一系列新法相继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然而,这些新法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使得民不聊生。

其中,“农田、水利”之法是指开辟各路的荒废田地,兴修水利设施,并征收相应的赋税,同时规定官吏之家也要承担相同的劳役,不得有任何特殊待遇。“青苗法”则是在农民播种青苗时,让他们自行估算麦粟等农作物的预期收成,然后由政府先贷款给他们,收取二分利息,待谷物成熟后再归还给官府。“均输法”则是要求各州郡按照当地时价折算应上缴的官粮,改为缴纳当地富余的物产,然后由官府转运到缺乏这些物品的地方去出售,以获取利润。“保甲法”则是将十户人家编为一保,设立保长;五十户编为一大保,设立大保长;十六保编为一都保,选出众望所归的两人担任都保长,一正一副,允许保丁自备弓箭,练习武艺,以防御盗贼。“免役法”则是按照户等的高低出钱免除差役。“市易法”则是用金银绢帛等财物作抵押,向商人提供贷款,到期还本付息,半年内利息为十分之一,满一年则加倍,过期不还,则除了利息外还要加罚钱款。“保马法”则是让保甲负责为官府饲养马匹,如果马匹死亡,则要负责赔偿。“方田法”则是将土地按照东南西北各千步划分为一方,测量田地的面积,分为五等来确定税额。

这些新法大多对百姓有害,而青苗法更是其中的重灾区。早在宋英宗时期,邵雍就曾与客人在天津桥上散步时听到杜鹃鸟的叫声,他因此感到悲伤不已。客人询问原因,邵雍回答说:“洛阳以前从未有过杜鹃鸟,现在它们来了。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天下将要太平,地气就会从北方而来;如果天下将要发生动乱,地气就会从南方而来。现在南方的地气已经传到了这里,而鸟类是自然界中最早感受到气候变化的生物,所以它们的到来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果然,没过多久,神宗就重用了南方的官员担任宰相,并大量起用南方人,他们一心追求变革,使得天下从此多事。到了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候,邵雍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当时皇帝坚决要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导致万民愁苦怨声载道。因此,富弼、韩琦、司马光、赵抃、张方平、苏轼、苏辙、吕公著、吕公弼、范纯仁、程颢、欧阳修、郑獬、孙觉、李常、张戬、刘庠、范镇、王拱辰、韩维、刘挚、杨绘、唐坰等众多大臣,纷纷上疏陈述新法的危害,请求恢复祖宗的旧法,并主张安守现状。然而,皇帝都未予采纳,于是这些大臣们相继辞职或遭到贬谪。

王安石性格固执己见,善于文过饰非,他坚持推行新法的态度更加坚决。当时正逢饥荒之年,官府征收赋税却更加苛急,导致东北地区的流民扶老携幼,在风沙弥漫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们瘦弱多病,愁容满面,衣不蔽体。有的甚至采集野菜树根充饥,甚至有人被戴上锁链,背负着瓦片木材出卖以偿还官债,这样的情景连绵不绝。

监上安门的郑侠目睹了这一切,便将所见绘制成图,通过驿站快马呈送给皇帝,并上书说:“干旱是由于王安石造成的,如果罢免王安石的职位,十日内不下雨,就请斩了我以正欺君之罪。”奏疏呈上后,皇帝反复观看图画,长叹不已,将图卷藏在袖中带入内宫。当夜,皇帝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他下令废除了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百姓们听到消息后欢呼雀跃。果然,当天便下起了大雨,远近之地都得到了滋润。

然而,吕惠卿、邓绾等人却诋毁郑侠为狂夫,以他擅自发马递送奏疏为由治罪,将他下狱并流放到英州。尽管如此,新法仍然恢复实行。

此外,知湖州府的苏轼也借诗讽刺朝政。他咏青苗法时写道:“赢得童儿语好音,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官府强制推行青苗法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他咏课吏时写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批评官员不懂法律却妄图辅佐君主;他咏水利时写道:“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暗示新法不切实际;他咏盐禁时写道:“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则直接揭露了盐禁政策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这些诗句引起了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人的不满,他们上奏弹劾苏轼诋毁朝政,欲置其于死地。幸好曹太皇太后在病中得知此事并向皇帝求情,苏轼才得以免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青涧守将种谔曾接受西夏将领嵬名山的投降并占领了绥州。但西夏主谅祚却设下诈降之计诱杀了杨定等人,导致边境战火重燃。当时神宗皇帝一心想吞并西夏,多次派兵攻打西夏;而西夏人也频繁入侵中原地区,双方互有胜负。虽然宋军曾一度夺取了西夏的六堡之地,但在灵州永乐之役中却损失惨重,死者多达六十余万人,钱粮物资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消息传来后,神宗皇帝悲痛欲绝在朝堂上痛哭流涕并因此废食。从此以后他便打消了西伐的念头而西夏人也因长期战争而疲惫不堪。

后来西夏主秉常上表请求恢复与宋朝的友好关系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同时辽国见宋朝推行新法担心其对自己不利便派遣萧禧前来要求割地。王安石却主张采取“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策略割让了河东地区七百里土地给辽国作为分界线从而使国家势力更加衰弱。

从神宗皇帝以前的时代被称为治平之世;而从神宗皇帝以后的时代则被称为丧乱之世了。王安石因儿子王雱去世而悲伤过度无法继续处理政务便请求辞去职务皇帝也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之后王安石便去世了。神宗皇帝也因病去世他立第六子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煦当时年仅十岁。他下诏命皇太后高氏代理朝政处理国家事务。神宗皇帝在位十八年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