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东汉末年之前的形势(1 / 2)三国:智统天下首页

古时候,大一统的王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

早在上古时代,华夏大地上,没有那么多的人口,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壮大自己的族群,形成了部落。

各部落间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着采集与狩猎的生活。有些部落擅长捕猎,有些部落则擅长耕殖,有些部落擅长制作工具,彼此之间以物易物互通有无。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开始增加,各部落为了发展更多的人口,开始拓荒各自的领地。随着开荒范围的扩大,部落与部落之间的领地开始接壤。

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随着气候愈加的干旱,各部落就会迁徙到适合种植土地上。这就无法避免两个部落看中同一块土地,展开彼此间的争夺。而炎帝与黄帝最先接触,战于阪泉。

炎帝兵败,黄帝没有杀害他,逼退炎帝于山岭之间,准备围而不攻,打算劝服炎帝。一开始炎帝并不甘心失败,便住于山岭之中,静观其变。

久之,炎帝部落便被黄帝说服,不再反抗。炎帝见大势已去,诚服于黄帝。形成了超越血缘与亲属关系的大联盟。

后来,蚩尤率领九黎诸部由西向东进军中原,首当其冲的便是炎帝的部落。由于蚩尤所部生产力水平较高,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制品。武器制作精良,并且蚩尤所部作战勇猛,不久炎帝便败退,领地尽失,求救于黄帝,引发了涿鹿之战。

逐鹿之战旷日持久,黄帝于不利的战局中逐渐取得主动。这不仅是他擅兵法、多智谋,善于发明各种器材挽回不利的局面,更兼他以德服人,善于教化,逐步瓦解了九黎联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此神州大地上,各部慑于黄帝威严,各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地发动战争,四方趋于安定。各部族活动的地盘便固定下来,使得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后来,人口激增,各部族便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便与其周边部落发生战争,从敌方部落俘获而来的俘虏变成了奴隶。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各部族视为财产。为了发展生产,便会让奴隶从事生产工作。为了防止其反抗,会给予其落后的生产工具,收取其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一开始奴隶并不会被随意杀害,而是让他们繁衍下去,成为部族的“生产者”。

而后随着奴隶数量的增加,矛盾便显现出来。一方面是大量青铜制品随装了军队,也为了防止奴隶叛乱,配给奴隶的生产工具比较落后,导致了生产力低下。

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的奴隶需要大量的粮食来养活,形成了矛盾。后来奴隶便被赐予贵族,大部落不再直接管理奴隶的生死。

贵族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夏后氏在这些氏族中处于领导地位。随着气候的变化,各地发生大洪水。部落便派鲧治理洪水,鲧治水失败被杀。鲧的儿子禹告诉奴隶们根据治水的功劳,可以取消其奴隶的身份,合法合理的加入部族。

因此奴隶积极响应禹的号召,投身于疏通河道与连接水系的工作之中,后来禹成功治理了洪水。因为这个功劳,接受帝舜的禅让,继承为诸部最高领导者。后来又有讨伐三苗之功,巩固了他在各族之间的地位。

禹临终前传位于协同治水有功的伯益,逝者为大,当时也没人站出来反对。按照部落传统,继承者与禹子同为禹挂孝守丧三年。

实际上各族表现出对伯益的反对与不服,伯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权力与地位,三年期满后伯益被迫把大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结构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已不能满足贵族,军队和祭祀的要求,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

君主负责统治,军队负责保卫,部落中有威信的且掌握一定话语权的人负责祭祀与占卜。大量的奴隶从事更加繁重的生产工作以供养贵族、军队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奴隶甚至会沦为贵族祭祀与殉葬的工具。启从法礼上肯定了奴隶是各族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得到了各族的拥戴,成功的缔造了奴隶制王朝。

随着各氏族之间领地的确立,为了稳定内部,到了商代就开始出现分封诸侯的现象,称为侯或者伯。分封就是天子分赏土地、原住民与奴隶给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进行分区管理,共同辅佐王室。

商朝时,奴隶和平民在井田上,三人一组协同耕作,粮食产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