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永徽之治<三>(2 / 2)历史的真相与迷雾首页

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永淳元年(682年),关中与山南州二十六处饥荒,京师(长安)人相食。李治便于四月移驾东都(洛阳)。由于行程仓猝,随从的士兵饿死在路上,于是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的道路上死者相枕,人相食。

李治已经封禅过泰山,又想遍封五岳,便于永淳元年(682年)七月在嵩山之南建造奉天宫。李善感劝谏说:“这几年来,粮食短缺,饿殍遍野,四夷入侵,陛下却广建宫室,劳役繁重,天下无不失望。臣为此非常担忧!”李治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自从褚遂良、韩瑗死后,中外以进谏为忌讳,长达20年都无人敢犯颜直谏。直到李善感此次进谏,天下都很高兴,称之为“凤鸣朝阳”。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欲封中岳嵩山,最终因患病而终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李治下诏改元弘道,在诏书中“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各度七人”,当时全国共358个州,自此,李治时在全国修建的道观应已近千所。李治想要亲自登上则天门(应天门)宣布诏书,然而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十二月丁巳日(12月27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

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一朝,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新唐书》:“帝既儒仁无远略,见诸将数败,乃博咨近臣,求所以御之之术。”“帝昏懦,牵于武后。”“高宗既昏懦,而继以武氏之乱,毒流天下,几至于亡。自永徽以后,武氏已得志,而刑滥矣。”“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资治通鉴》:“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上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自褚遂良、韩瑗之死,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几二十年。”

在高宗去世后,朝政将迎来短暂的混乱,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将会登上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