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所言甚是,”崔琰立于曹植之侧,面容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对曹植话语的赞同,缓缓说道:“‘旌表’虽是朝廷对孝子的赏识,但若以此作为仕途的跳板,未免失之偏颇。”
两人的对话,虽然声音不高,却在这厅堂之中回荡,仿佛两把利剑,令众人面面相觑。
“刺史,”曹植转向崔琰,“此番争论亦是无用,褚征之事,我将亲自考察。若其真有才能,自会重用。若无,那‘旌表’之名,也不过是虚名而已。你看如何?”
崔琰自然懂这一唱一和的搭配缺一不可,当下躬身行礼:“大人明鉴。”
起身后,他唇角含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曹植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褚征的评价,更是对整个荆州官场的警示。
待各地郡守离去之后。曹植只觉得略有疲累,不过一官职,他却不能直接否决,而是必须有理有据才能压下这举荐风气。他心中暗暗,如今举荐做官的弊端太多了,然而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期才开始逐渐兴起。
此时天下未定,若此时向曹操提出科举制,不仅不会得到支持,反而可能引起士族的反感,甚至可能动摇曹操的信任。
他的目光落在了崔琰身上,这位出身清河崔氏的名士,虽有才华,可若非其士族背景,根本不会在曹操麾下得到重用。
因此,当世之上,若是家中没有权贵关系,任凭多么有才华,想要为官,几乎没有可能。
崔琰感受到了曹植的目光,他微微一笑,问道:“公子,可是有心事?”
曹植微微颔首,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深意:“先生,您认为,当今天下,士族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是否过于遥远?”
崔琰眉头微皱,他听出了曹植话中的玄机,沉吟片刻后,缓缓答道:“士族与百姓,本是天下的两端。士族掌握着知识与权力,而百姓则承担着国家的根基。然而,若士族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过远,恐怕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曹植点了点头:“先生所言甚是。然而,若要缩短这两端的距离,又该如何是好?”
“天下未定,士族的力量不可忽视。然而,若要长治久安,必须让百姓有机会上达天听,让他们的声音能够被朝廷所听见。”崔琰此番回答犹为谨慎,他身为士族,自然知道有诸多优势与特权,而自己的话,会伤及到天下所有士族的优势与特权。
曹植微微一笑,他知道崔琰已经理解了他的意图,他轻声说道:“先生,您认为,若要让百姓有机会上达天听,应当如何做?”
崔琰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他也明白曹植的远见:“公子,若要让百姓有机会上达天听,必须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让百姓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是根本。只有如此,普通百姓方有机会参与国家治理。”
曹植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先生,您的话,我会铭记于心。今日之天下,士族的力量固然重要,但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我曹植,必将寻找机会,让天下的百姓都有机会上达天听。”
两人都明白,此时言尽于此,多说无异,只能徐徐图之。
而当下还有很多迫切之事。
曹植指着武陵郡的历年案宗手记和纳税记录,说道:“先生,这武陵郡,东邻江夏,西接巴蜀,南控五溪,北望汉水,是荆州与益州、交州的交通要冲。且此地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尤其那茶叶和桐油,更是远销他郡,带来丰厚的税收。因此武陵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荆州的安宁。”
他翻阅着案宗,眉头逐渐紧锁:“可这写案宗以及税收记录显示,尽管武陵的税收稳定,但其中却隐藏着不少玄机。一些地方豪强的纳税额度与他们的实际财富并不相符。”
曹植放下手中的竹简,抬头望向崔琰,“可武陵的治理,似乎并不如表面那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