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项梁的楚国梦(1 / 2)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首页

项梁听后非常高兴,他接受了陈婴的军队编制,并且仍然让陈婴自己统率他的部众。但项梁也清楚,每当要出兵打仗这样的大事,都需要向项氏家族禀报并遵从他们的意见,这是因为这关系到军队的主权和决策权,所以这样做是很正常的,不必过分苛责。随后,项梁与陈婴合兵一处,共同渡过淮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得到了黥布的加入,这样一来,他们的军队人数已经壮大到了大约四五万人。不久之后,又有一位蒲将军带着他的一两万士兵前来投靠项梁。不过,可惜的是,历史记录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位蒲将军的姓名,所以我们也就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了,本书也就遵循史实的记载,没有提及他的姓名。至此,项梁麾下的士兵总数已经接近六七万人。他们全部聚集在下邳这个地方,一边打探前方的消息,一边商议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大家齐心协力,准备根据最新的情报来决定下一步的动向。突然,一个探子急匆匆地跑回来报告紧急情况,说秦嘉已经在彭城布置了军队,不允许项梁的大军通过。项梁一听这话,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将士,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动员:

“大家知道吗?陈王是最先站出来反抗秦朝暴政的,虽然他在攻打秦朝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更没有死去。然而,秦嘉这个人却背叛了陈王,他擅自拥立景驹为王,这种行为简直是大逆不道,天理难容!我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为我效力,一同前往彭城,诛杀这个叛逆的贼人!”

项梁的话音未落,将士们已经纷纷响应,他们齐声高呼,表示愿意听从项梁的指挥。随后,将士们迅速排好了队伍,拿起手中的兵器,整装待发。随着一声响亮的炮声,将士们如同潮水般涌向彭城,他们个个奋勇争先,誓要将秦嘉及其军队彻底消灭。

项梁率领着他的大军,带着一股势不可挡的锐气,直扑彭城而去。他们冲进了秦嘉的军营,战场上顿时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项梁的士兵们勇猛无比,砍杀的力度之大,让人望而生畏。秦嘉自从起兵以来,一直顺风顺水,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大的对手。突然之间面对项家这样勇悍异常的军队,他感到措手不及,根本无法抵挡。在绝望之中,秦嘉只能放弃营地,狼狈地逃跑了。项梁并没有放过逃跑的秦嘉,他亲自率领军队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了胡陵。在这里,秦嘉被逼到了绝境,无路可退。他只能勉强收集起那些溃散的士兵,准备做最后的挣扎,与项梁决一死战。然而,尽管秦嘉和他的士兵们奋力抵抗,但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他们最终还是无法抵挡项梁大军的猛烈攻势。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秦嘉和他的军队最终落得了兵败身亡的下场。而那些剩下的残兵败将们,面对如此绝境,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勇气,他们纷纷放下了武器,选择了投降。楚王景驹,是秦嘉扶持上位的,但好景不长,秦嘉战败后,景驹就变得孤立无援,只能逃往梁地避难。然而,在梁地他也未能安身立命,最终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项梁这边,他率军占领了胡陵之后,并未满足,继续向西进军。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紧急消息:秦国的猛将章邯正率领大军南下,已经逼近了栗地。项梁一听,立刻派遣了朱鸡石和余樊君等将领,率领精锐部队前往迎击秦军。但遗憾的是,这场战斗并不顺利。余樊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而朱鸡石则战败逃回了营地。项梁对朱鸡石的战败和逃归感到十分愤怒,认为他败坏了军纪,于是下令处死了他。随后,项梁亲自率领大军向东进发,势如破竹地攻占了薛城。就在他在薛城整顿军务的时候,沛公刘邦突然到访,并请求项梁支援军队。虽然项梁与刘邦之前并不相识,但两人在交谈中却非常投缘。项梁被刘邦的英勇气概和豪爽性格所吸引,对他格外敬重。于是,项梁慷慨地借给了刘邦五千士兵和十位将领,让他们随同刘邦一同前往作战。刘邦对项梁的慷慨相助感激不尽,连连道谢后,便带着借来的军队离开了薛城。

说起刘邦为何要向项梁请求援军,这背后有着一番缘由。之前,刘邦因为母亲去世,按照习俗在家中守丧,期间他的军队也处于休整状态,没有大的行动。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秦朝的泗川监(这是一个负责监督地方事务官职)却趁机发兵攻打刘邦的家乡丰乡。面对秦军的挑衅,刘邦不得不暂时放下丧事,迅速调集军队进行抵抗。在刘邦的英明指挥下,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军,保卫了家乡。泗川监见势不妙,只能灰溜溜地逃回了泗川。为了巩固战果并防止秦军再次来袭,刘邦命令他的同乡好友雍齿留守丰乡,负责当地的防务。而他则亲自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向泗川进发。在泗川,刘邦遭遇了泗川监平以及泗川守将北的顽强抵抗。然而,在刘邦军队的猛烈攻势下,他们很快便败下阵来,只能仓皇逃往薛地。但刘邦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他继续率军追击,一直追到了戚县。在戚县,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表现出色,他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从后面追上了泗川守将并将其杀死。而泗川监则趁机落荒而逃,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从此下落不明。刘邦在成功击退秦军、报了仇之后,便率领军队返回了亢父驻扎。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魏国的丞相周市竟然派人去了丰乡,用封侯的许诺去引诱雍齿背叛他。雍齿和刘邦之间本来就有些不和,这次在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刘邦,将整个丰乡都献给了魏国。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得火冒三丈,立刻带领军队返回丰乡,想要攻打雍齿。但雍齿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加固了城墙,修筑了堡垒,坚守不出。刘邦多次发动进攻,却都未能攻下丰乡。丰乡是刘邦的故乡,那里的父老乡亲和子弟们原本都非常尊敬和服从刘邦,从未有过二心。但现在,他们却被雍齿所胁迫,不得不反抗刘邦。这让刘邦感到既痛心又愤怒,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背叛。刘邦冷静下来后,觉得继续在这里僵持下去并不是办法。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强大的援军来对付雍齿。于是,他决定暂时撤退,去寻找更多的军队,准备将来再与雍齿决一死战。在前往寻找援军的路上,刘邦的军队经过了下邳。巧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重要谋士张良。张良多年来一直低调隐居,但当他得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秦朝的消息后,也萌生了想要借此机会大展拳脚的念头。于是,他特别召集了一百多名志同道合的伙伴,打算一起去投奔楚王景驹,希望能为推翻秦朝出一份力。就在这个时候,他恰好遇到了刘邦的军队路过此地。张良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便顺道求见刘邦,想要与他面谈。两人一见面,就聊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当谈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时,张良更是应对自如,滔滔不绝。他的见解独到,让刘邦大为赞赏,觉得张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让张良感到最奇怪的是,他平时跟别人谈论这些观点时,往往得不到太多的认可和赞赏,但刘邦却能够一一领会他的意思,并且与他聊得非常投机。两人之间仿佛有着某种默契,无论说什么都能引起对方的共鸣。因此,刘邦对张良非常赏识,决定将他留在身边,并授予他厩将(负责车马后勤工作的将领)。张良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地说:

“沛公的才智和见识,一定是上天赋予的。否则,我向他阐述的那些战略和战术,全都是源自太公兵法,别人往往难以理解其深奥之处,为何唯独沛公能够如此迅速地领悟呢?”

张良之所以能够掌握太公兵法,还得追溯到前文第四回中的故事。从此以后,张良便坚定地跟随着沛公刘邦,不再考虑其他任何选择。就在这时,秦嘉被项梁击败并杀害,而楚王景驹也在逃亡中不幸去世。得知这些变故后,沛公刘邦毅然决定亲自前往项梁的营地,请求他出兵帮助自己攻打丰乡,以夺回被雍齿占据的故土。项梁被沛公刘邦的诚意所打动,决定派遣军队协助他。得到项梁军队的援助后,沛公刘邦立即率领大军返回丰乡,对雍齿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势。雍齿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沛公刘邦的强大攻势,最终不得不放弃丰乡,选择投奔魏国以求自保。

刘邦成功地将雍齿驱逐出丰乡后,他迅速骑马返回,进入丰乡。他立即召集了所有的父老乡亲和子弟们,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训诫,表达了自己对之前背叛行为的不满。然而,看到大家纷纷表示悔过,刘邦也就不再计较,展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为了加强丰乡的防御,刘邦决定将丰乡升格为县邑,并着手修筑城墙和堡垒,同时留下军队驻守,以确保安全。之后,他向薛城报告了胜利的喜讯,并送还了项梁派来的援军,以表达他对项梁帮助的感激之情。不久之后,刘邦收到了项梁的来信。项梁在信中邀请刘邦前往薛城,商议重新立一位楚王来领导反秦大业。刘邦深知项梁对自己的恩情,于是欣然应允,并带着张良等人一同前往薛城。到达薛城后,刘邦恰好遇到了刚刚战胜归来、班师回朝的项羽。两人一见如故,互相询问了战况。项羽告诉刘邦,他刚刚在襄城取得了大胜,并因为担心敌军反扑,所以将襄城的敌军全部坑杀了。虽然项羽的做法显得有些残忍,但刘邦也能理解他作为将领的果断和决心。两人都是英雄人物,彼此间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友谊,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深厚友谊的开始。

经过一夜的休息,项梁的部将们都已经聚集到了一起,准备参加早晨的议事。项梁升起了营帐,开始与众人商讨重要事务。他环顾四周,对大家说道:

“我听说陈胜王确实已经去世了,这对于我们楚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现在楚国不能没有君主来领导我们,我们应该推举谁来担任这个重任呢?”

众将听了项梁的话,都陷入了沉思。他们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问题,需要慎重考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时之间都无法提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保持沉默,将决定权交给了项梁。就在这时,有几个将吏看准了机会,想要趁机讨好项梁。他们不顾一切地站出来,提议让项梁自己来做楚王。他们认为项梁英勇善战、威望极高,是最合适的人选。项梁听了这些奉承的话,虽然心中有些动摇,但还没有立刻答应下来。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帐外突然有人进来报告说:

“居鄛的范增老先生前来求见。”

项梁一听是范增来了,立刻传令让他进来。他深知范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曾经为楚国出过不少力。如今他亲自前来求见,必定有重要的事情要谈。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年迈的老头儿弓着背、步履蹒跚地走进了营帐。他走到项梁面前,恭敬地行礼致敬。项梁也恭敬地拱手回应,邀请范增在一旁坐下,并温和地对他说道:

“老先生您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必定有重要的教诲要赐给我们,我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明示!”

范增谦逊地回答道:

“我范增已经年老体衰,恐怕不足以再谈论天下大事了。但听说将军您礼贤下士,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愿意为了大局舍弃个人的利益,所以我特地前来拜见您,希望能向您献上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