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楚汉争霸的序幕(1 / 2)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首页

项庄听完之后,立刻撩起衣襟,大步流星地走到宴席前。他先给刘邦斟了一杯酒,然后提议说:

“军营里的歌舞表演不够精彩,我愿意舞剑助兴,为大家增添一些乐趣。”

项羽并没有阻止,任由项庄自行舞剑。项庄手握宝剑,手腕灵活地转动,在宴席间来回穿梭,翩翩起舞。张良注意到项庄的剑锋几次险些指向刘邦,心里慌忙,赶紧看向项伯。项伯已经明白了张良的担忧,于是也站起身,离开座位说道:

“舞剑最好是两个人一起对舞才更精彩。”

说完这番话后,项伯立刻拔剑出鞘,与项庄一同舞剑。项庄心怀不轨,想要趁机加害刘邦,而项伯则全力保护刘邦。在刘邦身边,全靠项伯一人挺身而出,挡住了项庄的攻击,使他无法靠近刘邦,因此刘邦才没有受到伤害。然而,刘邦已经非常惊慌,他的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不停地变化。张良看到刘邦这般模样,心里也非常着急,于是找个借口,快步走出营帐。张良发现樊哙正在外面张望,于是赶紧告诉他:

“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从他的举动来看,他想要对沛公不利。”

樊哙一听,立刻跳了起来,焦急地说:

“这么说来,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我得赶紧进去救沛公!”

张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樊哙左手拿着盾牌,右手握着剑,猛地闯了进去。守在帐前的卫士看到樊哙这副全副武装的样子,还以为他要闹事,连忙上前阻拦。樊哙本来就力大无穷,再加上此刻他已经不顾一切,豁出去了,根本不考虑后果,只是一股脑儿地向前冲撞、推开阻挡他的人。他撞倒了好几个卫士,终于闯出了一条路,径直走到了宴席前。此时的他怒发冲冠,眼睛瞪得滚圆,仿佛随时都会裂开一样。项庄和项伯看到这样一个壮士突然闯进来,都吓得停下了手中的剑,呆呆地望着他。项羽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跳,连忙问樊哙:

“你是什么人?”

樊哙正要开口回答,张良已经快步走进帐内,代替樊哙回答道:

“这位是沛公的随行车夫樊哙。”

项羽听后,随口称赞道:

“真是个壮士啊!赐他一杯酒和一只猪前腿吧。”

左右的侍从听到命令后,立刻取来一斗好酒和一只生猪蹄,递给了樊哙。樊哙把盾牌横在地上当作托盘,接过酒来,一口就喝干了。接着,他又用刀切起肉来,一边切一边吃,不一会儿就吃得干干净净。樊哙原本就是屠狗的出身,吃生肉对他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吃完后,他向项羽拱手表示感谢。项羽再次问道:

“你还能不能再喝一杯呢?”

樊哙响亮地回答:

“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项羽接着又问:

“你打算为谁豁出性命呢?”

樊哙一脸严肃地说:

“秦朝暴虐无道,导致诸侯纷纷反叛。怀王曾与各位将领约定,谁先进入秦关,谁就可以称王。如今沛公率先攻入咸阳,却并未自称王,而是选择在霸上驻扎,忍受着风吹雨打,等待着将军您的到来。然而,将军您却未能明察秋毫,反而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想要杀害这位立下大功的人。这与暴虐的秦朝又有什么区别呢?我私下认为将军您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虽然我没有得到您的传唤就擅自闯入,但我是为了替沛公伸张正义而来。尽管我这样做冒犯了您的尊严,违反了禁令,但我连死都不怕,只是希望将军您能够明察并原谅我的冒犯!”

项羽听了樊哙的话,无言以对,只能沉默不语。

张良又向刘邦使了个眼色,刘邦于是缓缓地站起身,假装说要上厕所,同时让樊哙出去,不要在这里啰嗦。樊哙随即跟着刘邦走出了营帐。等他们到了营帐外面,张良也紧跟着出来了,他劝说刘邦赶快回到霸上,不要再在这里停留了。刘邦有些犹豫地说:

“我还没有向项羽告辞,怎么能突然就走呢?”

张良连忙说道:

“项羽现在已经有些喝醉了,来不及考虑那么多,您现在不走,还等什么时候呢?我愿意替您去向项羽告辞。不过,您随身带的礼物,请取出几件来,留下作为赠品吧。”

刘邦于是取出一对洁白的玉璧和一对精美的玉斗,交给张良保管,自己则另外骑上一匹马,带着樊哙以及三个随从,改走隐蔽的小路,迅速返回了霸上。只留下张良一人,他缓缓步入营帐,再次去见项羽,真是胆大包天。项羽坐在席上,醉眼朦胧,半睡半醒,过好一会儿才向旁边看了一眼,问道:

“刘邦到哪里去了?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

其实刘邦已经走远,不用他费心。但张良却故意不回答项羽的问题。项羽于是派都尉陈平出去寻找刘邦。过了一会儿,陈平回来报告说,刘邦的车马随从都还在,但刘邦本人却不知去向。项羽便问张良:

“刘邦怎么就这样走了?”

张良回答说:

“刘邦因为酒力不胜,无法亲自来向您告辞,所以他特意派我带来一双白璧,恭敬地献给将军您;另外还有一双玉斗,是敬献给范将军的!”

说完,张良就把白璧和玉斗取出来,分别献给了项羽和范增。项羽看着那双白璧,发现它们光彩夺目,没有任何瑕疵,心中非常喜欢,于是把它们放在席上。接着,他转头问张良:

“刘邦现在在哪里?”

张良坦率地回答:

“刘邦担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失礼,从而受到将军的责备,所以他已经悄悄离开了,现在应该已经回到自己的军营了。”

项羽听到这里,惊讶地问道:

“他为什么不辞而别呢?”

张良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