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 景帝误杀忠臣晁错(1 / 2)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首页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一个建议,请求景帝亲自带兵出征。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之前主张削减吴国封地的晁错。景帝听了后,问道:

“如果我亲自去征战,都城由谁来守卫呢?”

晁错回答说:

“我愿意留在都城守卫。陛下只需率领军队前往荥阳,堵住叛军的去路。至于徐僮那一带地方,我们暂时可以不管它,让叛军占领后变得骄傲自大,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就会削弱士气。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以逸待劳,一鼓作气平定叛乱。”

景帝静静地听着,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他突然想起了文帝生前的嘱咐,说如果天下有变故,可以任用周亚夫为将领。于是,他立刻转过头向左看去,发现周亚夫正端正地站立在一旁。景帝随即把周亚夫叫到桌前,命令他统率军队去平定叛乱。周亚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没有推辞。景帝非常高兴,于是提升周亚夫为太尉,并命令他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出征去讨伐吴楚两国的叛军。周亚夫接受命令后,立刻就出发了。

景帝刚刚安排好周亚夫出征的事宜,正准备结束早朝,却突然又收到了齐王的紧急报告,请求立刻派遣援军。景帝为此犹豫了很久,最终认为窦婴忠诚可靠,可以托付重任,于是特别派遣了一位使臣带着符节,去召窦婴进宫。景帝既已任用周亚夫,又召窦婴入宫,这足以说明景帝是个有远见的君主。窦婴当时已经被免职,在家中赋闲,使臣往返需要一些时间,景帝不能干等着,于是就先结束了早朝,回到内宫。等到窦婴和使臣赶到的时候,景帝正在向太后禀报情况,陈述自己的意见。按照常理,这应该是必要的程序。窦婴虽然之前因为和太后不和,被剥夺了进出宫门的资格,但这次因为是奉了景帝的特别旨意被召见,所以守门的官吏怎么敢阻拦他呢?自然就放他进去了。窦婴快步走进太后的宫殿,向太后和景帝行礼。景帝立刻任命窦婴为将领,让他率领军队去救援齐国。窦婴却推辞说:

“我本来就没有什么才能,最近又生了病,希望陛下能另选贤能之人。”

景帝知道窦婴还在因为之前的事情而心怀不满,不肯效力,于是就劝慰了他几句,还是坚持让他担任这个职务。窦婴一再推辞这个任命,但景帝却表情严肃地说:

“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王孙(窦婴的字)你身为国戚,难道可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吗?”

窦婴看到景帝言辞恳切,又偷偷观察太后的表情,发现她也有一丝愧疚的神色,自知不便再固执拒绝,于是终于答应了这个任命。景帝随即任命窦婴为大将军,并且赏赐给他一千斤黄金。窦婴认为,齐国固然需要支援,赵国也应该讨伐,于是他特别推荐了栾布和郦寄两人,让他们分别统领军队。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栾布和郦寄两人为将军,让栾布率领军队去救援齐国,郦寄带领军队去攻打赵国,这两支军队都归窦婴统一指挥。

窦婴接受了任命后离开朝廷,首先在都城中临时搭建起军营,并把景帝赏赐的一千斤黄金摆放在军营的走廊下。接着,他开始召集将士们,分配各自的军事任务,并告诉大家,所需的费用可以自己去走廊下领取。没过几天,那一千斤黄金就全部被用光了,窦婴没有将任何一分钱收入私囊。因此,他的部下们都非常感激他,都愿意为他效力。窦婴又日夜忙碌地进行部署,准备即刻前往荥阳。就在这时,原吴国的丞相袁盎趁着夜色前来拜见窦婴。窦婴立刻请他进来,并与他讨论当前的局势。袁盎提到,七国之乱实际上是由吴国挑起的,而吴国的叛乱行为则是由晁错的强硬政策所激化。但他向窦婴保证,只要皇上肯听他的话,他就有平定这场叛乱的良策。之前窦婴和晁错有过争执,两人之间有了些隔阂。但此刻,窦婴听了袁盎的话,感觉像是找到了知音,意见非常一致。于是,窦婴挽留袁盎在军营中住宿,并表示愿意帮他向皇上转达意见。袁盎心中暗自高兴,想道:

“晁错啊晁错,这回看看你还能不能再耍威风?”

原来,袁盎和晁错一直合不来,虽然同朝为官,但从未在同朝共事的场合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提出削减吴国封地的建议时,袁盎刚好辞去吴国丞相的职位,回都城复命。但晁错却单独向皇上进言,说袁盎私下里接受了吴王的财物,应该治罪。结果,皇上下诏将袁盎免官,贬为平民。等到吴、楚两国联合发兵攻打梁国的时候,晁错又吩咐手下的丞史(辅佐丞相的官员),再次提起之前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情,想要立即诛杀袁盎。但丞史为袁盎辩解,说袁盎不可能有这样的阴谋,而且吴国已经起兵叛乱,再追究这件事也没有什么益处。于是,晁错才稍微放缓了对袁盎的处置。但偏偏已经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便去见窦婴,想要依靠窦婴的势力,找个机会除掉晁错。窦婴与袁盎的意见相同,当然会替他向皇上奏报。

景帝听说袁盎有平定叛乱的好主意,于是就召见了他。袁盎行礼完毕后,发现晁错也在场,两人可谓是冤家路窄,袁盎因此格外小心。景帝问袁盎:

“吴、楚两国起兵叛乱,你打算怎么处理呢?”

袁盎轻松地回答说:

“陛下尽管放宽心,不用担忧。”

景帝说:

“吴王靠着山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还招揽天下的豪杰,这么大岁数了还起兵叛乱,如果不是有了万全的计策,他岂会轻易发动叛乱?怎么能说不用担忧呢!”

袁盎接着说:

“吴国只有铜和盐的资源,并没有真正的豪杰之士,他们不过是纠集了一些无赖子弟和亡命之徒,一拥而上制造混乱,所以我才说不必过于担忧。”

这时,晁错正好进来禀报关于调配军饷的事情,因为情况紧急无法回避,只好站在一旁。他听了袁盎的几句话后,已经感到非常不耐烦,于是从旁边插话道:

“袁盎说得很有道理,陛下只需要准备好兵马和粮草就足够了。”

然而,景帝却不肯听从晁错的意见,还要追问袁盎的详细计策。袁盎回答说:

“我有一个计策,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但是军事机密需要保密,不方便让其他人知道。”

很明显,袁盎是希望景帝能让晁错回避。于是景帝命令在场的人退下,但唯独晁错不肯走,仍然站在原地。袁盎心里暗暗着急,又向景帝当面请求说:

“我今天要说的话,无论对谁都不应该透露出去。”

其实也没必要搞得这么神秘!景帝于是让晁错暂时退下,晁错不敢违抗命令,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快步走到了东厢房。袁盎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才压低声音说:

“我听说吴、楚两国是联手策划叛乱的,他们互通的书信中都说,他们是高帝(刘邦)的子孙后代,各自都有分封的土地。但偏偏出了个奸臣晁错,他擅自削减诸侯的封地,想要危害刘氏的江山。因此,诸侯们心生不满,联合起来向西进军,目的是要诛杀晁错,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如果陛下能处死晁错,赦免吴、楚等国的罪行,并把他们原来的土地归还给他们,他们肯定会停止进攻,向陛下谢罪,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国。这样一来,还用得着派遣什么军队,花费什么军饷呢?”

景帝对于是否亲自出征的事情已经产生了疑虑,这次听了袁盎的话后,更加觉得晁错心怀不轨。回想起之前晁错极力主张自己亲征,而他自己却愿意留在都城,这种做法显然是损人利己,让人觉得非常可恨。于是,景帝再次对袁盎说:

“如果能够和平解决这场战争,我又怎会吝惜牺牲一个人来向天下人谢罪呢?”

袁盎回答说:

“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还请陛下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