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坊间传言景阳冈有山君出没,时常显圣以渡苦厄。
阳谷县民众常以香果肉食祭拜,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人政安康。
同年,一代文豪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知州身旁佐官),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绍圣元年至四年,新党再次执掌政权,朝廷连下六道诏书,短短四年时间,正三品端明殿学士苏东坡被贬为九品末官,流放海南吃生蚝。
绍圣五年初,年仅二十三岁的北宋第七位皇帝赵煦感身体不适,时常咯血,太史局(司天监)监正进言:
齐鲁之地有兽化灵出没,若能取其鞭丸,佐药温酒而食,定能解圣上之疾,佑大宋之河山。
圣上赵煦闻言大喜,密令其弟端王赵佶(宋徽宗)领皇城司五百禁军前往阳谷县,捉拿山君,噶其神鞭荔枝,以为药用。
绍圣五年四月,皇城司五百禁军被扒光衣物,挂于景阳冈东头歪脖子树林,山君不堪其扰,遂而遁走,不知所踪。
端王赵佶遭到虎君威胁,赤裸半身,身披羊皮进京复命,一路不敢脱衣换裳,唯恐不测。
绍圣五年六月,皇帝改年号为“元符”,又称元符元年。
七月,海南岛昌化军治所义伦县内,昌化军并非军队名称,乃为宋朝独有的行政区域划分-军,类似于州或府,受广南西路(可以理解为省)统辖。
宋太祖曾经定下三条祖训,其中一条便是不能因言而杀士大夫,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因而,流放天涯海角无异于满门抄斩。
苏轼去年初到儋州,苦于没有住所衣食,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苏轼才华气节,安排其住进官衙,父子二人才有安居之所。
三人时常对弈诗赋,引经据典,一同出游,日子也不算难熬。
天不遂人愿,苏轼少年好友章惇于绍圣元年出任左相,全面恢复王安石新法,二人因为政见不和,早已心生仇怨。
新党得势,湖南提举董必见苏轼吃住无忧,心中不忿,为迎合新党意愿,有意打压旧党人物。
后便派遣使者来到昌化军衙舍,将苏轼与第三子苏过,赶到城南的椰子林中,昌化军使张中亦因此遭到惩处。
从此苏轼父子过上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出无朋”的高质量生活。
海南黎人见苏公生活困苦,平日苏轼穿梭黎人寨邻,传授中原文化,引导黎人开荒耕作,颇受当地土著敬重。
遂在当地黎人的帮助下,于城南椰树林中建得茅屋三间,苏轼取名“桄榔庵”,父子二人苦中作乐,清贫自在。
一月之前,桄榔庵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自称山寅,身长十五尺(小尺:一尺24cm,3.6米),肢若擂木,躯若大钟,身披蜀中锦绣,头戴黑色遮阳斗笠,背负百斤巨刀,遮裹严实,不见其容貌。
初到义伦县,引得黎人啧啧称奇,指名道姓求见苏轼父子,其食量惊人,每餐可食生蚝八百,羊羔两只,饭屉三笼,鱼虾无数。
不过出手阔绰,进献食物的黎人都得到不少金软赏赐,每到饭点桄榔庵人头攒动,纷纷前来售卖今日捕捉的海货。
“寅君大人,这是今日捕捞到的海蟹,您看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