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建设移动信号转播塔和在平原地区建设移动信号转播塔,确实存在很大差异。而王有德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用在平原城市建设信号转播塔的经验来行事。他仅凭自己简单的人生经历,就草率地做出决定,先在学校院中竖起一根 20 米高的铁柱,接着又在第一个被命名为 A 号基站的地方也竖起同样高的铁柱。计划确定后,便着手准备相关材料。
这种做法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山区的特殊情况,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王有德先是非常认真地在纸上详细地计算了这两根钢柱的具体重量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案。一番细致的计算后,他惊讶地发现,要想满足吊装的要求,钢柱的直径至少要达到 50 公分,并且高度得达到 20 米才行。随后,他按照钢铁的比重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让他大为震惊,他发现这两根钢柱的重量竟然高达 3081 千克,差不多就是 3 吨多的重量啊。
这个数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这是因为钢柱的底面积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其压强过大,竟然达到了 帕。更严重的是,在吊运物资的时候,压强还会至少翻倍。如此大的压强,对于普通的水泥基座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而且,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加固措施,在吊运物资的过程中,钢柱极有可能会出现晃动的情况,甚至还会倾倒。很明显,即使是底座非常稳固,在这么大的压强作用下,钢柱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生弯曲、膨胀或者其他形式变形的风险,这样的情况显然是无法实施的。
于是,他又把钢柱换成了直径为 1 米、厚度为 1 厘米的钢管。经过一番计算后,他惊讶地发现,钢管的重量竟然高达 千克,也就是 12 吨左右。虽然钢管的底面积相较于钢柱增加了不少,对于抗晃动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其底部压强为 帕,基本上符合施工的要求,成本却翻了好几倍。然而,这也跟他们要建设的信号基站差不多了,已经失去了建设的价值,这让他感到无比郁闷。
烦闷无比的王有德,在学校的院内来回踱步,凛冽的寒风吹过,让他感到阵阵凉意,他的脑筋也顿时清醒了许多。此时的他想着,与其这样费尽心思地建设钢柱吊装设备,还不如直接建设基站呢。
可是,经过刚才的一番计算,他发现基站的高度竟然要达到 30 米。按照这个标准来算的话,整个基站的柱身重量高达 18 吨。这让他感到十分无奈,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将这重达 18 吨的钢管运到山上去,毕竟那里根本就没有路。
即便将这 30 米的钢管切割成一米一米的小段,那么每小段的重量也达到了 600 公斤,也就是 1200 斤。这个重量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大了,按照一般工人的体能,每人负重 100 斤的话,还可以保持正常行走三五十米,而 1200 斤的重量,就算是十个人抬也会很困难。况且山上还没有路,空手爬着上山都让人觉得很吃力,更不要说需要将这重达 1200 斤的钢管运送到山顶了。
他一时半会儿想不出如何将这些钢管运送到山顶,无奈之下,只能先着手做一些先期的工作。比如平整场地、划分平面布置区域、开挖基坑等。
由于 A 号站点距离巨石村路途遥远,他们每次爬山都要将近两个小时,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了。于是,一帮工人商议后决定直接在山上搭帐篷,在山上吃住,不再每天往返巨石村小学。
王有德率领着一帮工人,背着铁锹锄头,抬着发电机,就这样在山上艰难地攀爬。最终经过三个小时的走走停停,累了就找略微平缓的地方休息,他们才到达 A 号站点的位置。按照他们的设想,在这里要清理地面。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块地面上的附着物清除掉,砍倒树木、除掉杂草。虽然基站所占的面积并不大,只有两三平方米左右,但是物料堆放区、住宿区、加工区、设备存放区等加起来,总的占地面积却不小,算下来 600 多平方米,也就是一亩的面积。
这帮工人有的用油锯砍倒树木,有的用铁锹清除地上的杂草,还有的在用大锤破碎巨石。尽管是冬天,还刮着凛冽的寒风,但他们的汗水仍不断渗出,这种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们汗流浃背。
王有德与一帮工人共同经历了一整天的清理工作。他们个个都累得精疲力竭,几乎要瘫倒在地,但令人无奈的是,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场却丝毫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成效。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因为他们深知,所有的建筑工程在初始阶段往往都是如此。
由于场地还没有收拾妥当,所以根本无法在山顶搭建帐篷住宿和吃饭。于是,当他们干到下午三点的时候,便决定返回村里。要知道,上山困难,下山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一天的劳作中,王有德与这帮工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一边仔细观察着地形,相互商讨着可能的施工方案。而所有施工方案的难点都集中在如何将材料运送到山顶这一关键问题上。
起初,王有德计划采用缆车吊运的方式,将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石砖等运到山上。但经过一番考量,他发现安装吊篮设备的难度不亚于直接安装信号塔,而且成本极高,于是他不得不主动放弃了这一计划。
那帮工人看到王有德放弃了这个计划,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随后,这帮工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着,试图找到将材料运送上山的方法。其中有人提议说:“要不然我们就修路吧。反正移动公司勘察队已经给我们设计好了道路,我们直接修就行了。”
然而,对于这个方案,王有德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或许是他与移动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或许是他觉得修路的成本过于高昂,总之,他就是不愿意采纳移动公司的修路计划。
工头老丁看到王有德不赞成移动公司的修路计划,便及时制止了所有的工人,让大家不要再提这些意见了。
就在这时,有个工人提出:“要不我们找点牲口,将这些东西拖到山上去。”
还没等王有德开口,老丁便抢先说道:“用什么样的牲口托呀?最小的一节钢管也得 1200 斤重,就算把它放在车上,在平地上用老牛或许还能拉动,但这里可是山坡,根本没有路,怎么拖呀?你让那头牛直接背上钢管,恐怕会直接把牛压死的。”
那工人听了老丁的话,脸上顿时泛起一抹红晕,意识到自己提出了一个不太靠谱的主意,于是讪讪地不再说话。
这时,另一个工人说道:“那如果牛拉不动的话,我们在山上找个地方设置一组动滑轮,然后让牛拉着动滑轮,能不能把这些钢管扯到山上呢?”
王有德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似乎有门。对啊,我们可以采用滑轮组合的方式啊,这样就能节省不少力气,虽然速度会慢一些,但所需消耗的动能也会少很多。
然而,突然又有一个工人说道:“你说的这是胡扯,这山上怎么能扯得动钢管呢?这摩擦力太大了,走不了三米就会被树顶住,要不然就是被石头挡住,根本就扯不到山上去。”
本来王有德还想夸奖这名工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结果听到这番话,脸上也不禁泛起了红晕,意识到自己似乎有些冒失了,这确实算不上一个好主意。
但那名工人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呀,要不然在钢管下面垫点小的钢管,这样它的摩擦力不就会减小一些吗?我们再帮它把方向扶稳一点,是不是就能绕开这些障碍物了呢?”
这时,老丁又说道:“你说的不行,要是在平地上的水泥路面上,你垫几个钢管,它还能转一转,还能减少点摩擦力。但我们现在可是在山上,钢管都放不稳,还没放到地上就自然滚到山下去了,那还怎么用啊?”
然而,这个建议却触动了王有德的心思,他开始思考:如果大牲口拉不动的话,用功率更大的装备行不行呢?一般在建筑工地上,往高处吊装东西都是用卷扬机。那么,如果在山顶设置一个卷扬机,再采用这种方式,能不能把这些钢管拖到山顶上呢?
王有德将自己的想法阐述了出来,他提议道:“要不然我们在山上安装一台卷扬机吧,用这台卷扬机来代替牲口,直接将这些钢管往山上拖,你们觉得这样做可行吗?”
工头老丁一听,连忙附和道:“对对对,王经理说得太对了!现在的农村哪里还有人养牲口啊?恐怕我们根本就找不到牲口来帮我们拖拽这些钢管,用卷扬机确实是最好的方法了。”
王有德看到老丁如此赞成自己的意见,心中暗自窃喜,正准备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突然有一个工人不合时宜地说道:“就算是用卷扬机,也无法解决山石树木的阻挡问题啊,而且卷扬机那么重,要怎么把它弄到山顶上去呢?”
王有德一听这话,脸色瞬间就变了。
老丁察觉到王有德脸色的变化,于是冲着刚才那位工人说道:“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不去想办法,怎么可能会有解决办法呢?再说了,卷扬机重又怎样,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小一点的卷扬机嘛。”
那位工人似乎有些执拗,继续与老丁抬杠道:“小点的卷扬机拉不动这些钢管,就算弄上去了也没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