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得过且过(2 / 2)伪作家的日常首页

林翔觉得可能都不是,如果是人的原因,那就是可以搂着老婆或被老婆欺负了,可以和丈母娘每天聊天了。如果是物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这一小屋子的书。

人带来的安全感,林翔在自己的体验中感觉其实可以免疫。但是书带来的安全感是确认的。这次林翔去深城,就带了一本书,之前可是四五本的带。虽然每次都知道基本上也不会有机会看书,但是这就像有一个专有名词说的那样“过渡性客体”,虽然没有使用上的任何功能,但是它在,你就会觉得安心。

林翔这次回来感觉有好几本书已经可以提上日程了,因为一方面是要和大家一起读书,另一方面这次培训有很多东西林翔觉得书里面都有,老师讲课主要是帮助大家体验,但是理论比较强的部分还是尝试会到书的本身更踏实一些。

林翔想不到自己的飞机也是晚点的,因为之前已经很多次都没有晚点过了,所以多出来的2个小时林翔也没有看书,只是在看小说。

《冒牌大英雄》看了无数遍,仍然喜欢再看一遍。感觉从要学习写作的视角看,的确不一样,大神写的东西就是有感觉,无论是情节设计,金手指设计,成长设计,场景设计,技能升级设计,都是那么行云流水,没有可以的感觉。这个不知道能不能学到。

还有就是对情感的描写,如何烘托气氛的,感觉很熟悉,但是同时又觉得很合理,描写了别人眼中的对事情的看法,更加体现了主角的个人特征和气质。

当然林翔觉得自己也不可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小说,总之很长很耐看,休闲时间首选。

但是有的时候也是有罪恶感,感觉时间都浪费在看网络小说上了。如果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其实是可以干很多事情的。林翔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内在批评者来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声音呢?为什么要求林翔什么时间都要做正确的事情呢?难道林翔希望自己休息一下的需求是不对的么?为什么要“干很多的事情”?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网络小说之类的休闲动作是没必要的,是不对的,而做和学习相关的事情,做和工作和提高和赚钱相关的事情才是正确的。

功利化思考模式。林翔脑子中飘出了这样一句话。功利化,其实主要是物化的一种说法,把人当成工具来使用。林翔发现内在批评者的这个说法还是很好的,很能帮助自己把内在分成不同的部分来理解。林翔在咨询过程中也会经常这样做,这样可以帮助来访者脱离被吞没的体验。

换到自己身上,林翔也希望看一看自己这里会怎样。林翔也知道做自我分析的难度,如果没有一个伙伴在场,自己很容易没有办法营造出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空间,容易迷失在种种的过去回忆带来的情绪里。不过还是要尝试一下。

还是回到内在批评者,林翔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对付这个家伙很有经验了,因为咨询中或者是和小伙伴的练习中,几乎总是盯着这个家伙不放的。但是对自己来说,去觉察自己的内在批评者还是很难。

尝试回忆一下,脑海中总是有一定的迷雾一样的东西,并不是很清晰。有时候会觉得安于现状挺好,现实没有需要自己很努力的动因。并不是林翔觉得自己对家庭不负责任,而是家庭环境给林翔提供了一个比较柔和的氛围。

但是为什么自己内在仍然有对金钱的渴望呢?或者换句话说,说是渴望好像也不是很恰当,如果渴望是一种力量,那么自己应该对做事情很积极才对。

林翔回忆了下自己对什么事情会比较有激情。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之前的几次大一的课程。这是自己的老师亲选的,希望自己给后辈们进行专业上的答疑。这个林翔很感兴趣,同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没有费用。

接下来是给老师的学生们上课,仍然让林翔很感兴趣,也是积极准备了很久,结果也比较喜人。当然也是没有费用。

难道自己对有费用的不感兴趣么?林翔感觉比较有意思了。前面两个事情其实也算带来了一些附加的好处,就是林翔被更多的人认识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个案和督导。林翔觉得挺开心的。

但是对于如果自己要开发一些课程,去外面讲课呢?这个是直接有费用的,林翔觉得其实也是感兴趣的,但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如果自己招生的话也可以,但是又不想做。

这个不想做,主要是因为林翔还是觉得自己是半瓶水,比老师们还是要差很多,比同龄的老师们也差很多,自己好久不能专心的看书了,看不进去,一些新的知识并没有很好的总结,原有的知识也没有进行深化的理解和研究。

挺好,内在批评者慢慢出来了。林翔觉得自己懒。

对于这个部分,林翔有一个很好的合理化的过程,那就是觉得人应该怎样活,应该不要那么劳累,应该比较宽松的活着,赚的钱够生活就行,没有必要为了赚钱而拼命。

这个涉及到对人生的态度,不过这样的人生态度,林翔好像也没有很认真的检视过,趁着这个机会,来看一看吧!

对于人不应该那么劳累。林翔想了一下,其实稍微有点动摇,因为自己在最开始决定转行进入心理咨询的时候,其实是很努力的。一大波自己努力的场景再现了出来。

如此看来,人要不要劳累,还是这个人是否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是不会感觉到劳累的,只会感觉到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