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闻言,脸上露出喜色,立刻下令:“宣他进来。”
三藏被引至金阶前,礼毕。国王仔细打量着这位东方来的高僧,惊叹道:“长老,您为何来到我国?”
三藏恭敬地回答:“小僧受唐朝天子敕令,前往西方取经。今来倒换文牒,还请陛下宽宥。”
国王端详着唐朝的文牒,上面清晰地写着唐天子的敕令。字迹分明,意旨明确: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国王见了文牒,感慨万千,用本国的玉宝加盖印章,将文牒交还给三藏。三藏接过文牒,继续奏道:“贫僧此次前来,还带有一封家书。”
国王闻言,眉头一展,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家书?请问有什么消息?”
三藏取出家书递上。国王接过信件,见上面写着“平安”二字,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他打开家书,看到上面写道:
“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
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国王读完家书,悲泪横流,国君的情感被深深触动。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也纷纷泪目,哀声遍布。
国王哽咽着问:“谁愿意出征捉拿妖怪,救回公主?”
殿中一片死寂。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却无一人敢应声。国王的目光如刀,逐一扫过众人,眼中怒火渐盛。泪水却在他眼角无声滑落,压抑着的无力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忽然,殿中一名年迈的官员缓缓起身,拱手道:“陛下,莫要忧心。眼下既有唐朝圣僧在此,何不请他展现法力,降妖伏魔,救回公主?如此,国君忧心可解,江山安稳。”
国王听罢,瞬间神色一变,眼中透出希望的光芒,急忙转身向三藏问道:“长老,若您能降妖救回朕的爱女,朕愿与您结为兄弟,荣华富贵,共享一生!”
三藏连忙摇头,苦笑道:“陛下,贫僧不过一介佛门中人,善念经诵佛,却不通降妖捉怪之术。”
国王一愣,眉头紧蹙:“既如此,您如何敢赴西天,寻那真经?”
三藏的脸微微一红,略显尴尬:“贫僧虽无降妖之能,然有两位徒弟随行,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武艺高强,或能解此困局。”
国王闻言,惊讶道:“既有如此徒弟,为何不早唤来,助你行事?”
三藏叹了一声,轻声道:“二徒弟相貌奇特,恐扰陛下威仪,故留在馆驿。”
国王笑声豪迈,大手一挥:“相貌如何,本王不在意!何以妖怪可放肆,本王徒弟不可入朝?快去,宣他们进来!”
随即,一道金牌如流星般飞速下令,直奔馆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