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46.开张(1 / 2)重返希望年代首页

写歌这东西怎么说呢?除非天生残障,没听见过声音,否则是个人就行。

谁还没有随意哼哼过莫名其妙的小曲儿?

哪怕乱来,把这段小曲扩展一下,再配上口水话,也能叫歌,无非能不能听,好不好听而已。

二三十年后,大把网络歌曲不就这么来的!

“当然真的。

嗳,嘉俊,你多大了,别上来就叫哥啊?”

陈石仔对齐嘉俊上来就叫哥挺奇怪,92年,东北话还没有大批量南下啊?

“我今年满20,你说是不是你大?”

齐嘉俊看着就面嫩,不过这年代十六七岁参加工作的多的是,原来才20。

“经常参加演出?”

因为黄主任的原因,一桌人都讲普通话。

国有文艺团体有个现象,演员绝大多数普通话标准,哪怕地方戏曲团。

“有个屁的……演出。”

小年轻嘴巴不牢靠,一不小心飚了粗口,尴尬的看了长辈们一眼。

“哦,那你们平常做什么?”

演出是需要经费的,服化道,运输,设备、食宿……经济艰难,国有演出团体也跟着困难。

“歌舞厅唱歌跳舞呗,还能怎么办?”

这倒不稀奇,九五九六年之前,活跃在流行乐坛的歌手,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团体出身。

至不济也是什么话剧团、杂技团出来的。

业余歌手凤毛麟角。

“哦,你在哪里唱,我经常去东方,怎么没见过你?”

陈石仔其实前段时间,几乎把云州有歌手唱歌的夜场转遍了。

“大佬,我是小嗓,东方难进啊!”

非专业人士,对齐嘉俊的话不太听得明白。

国内歌坛有个奇妙的分类,嗓音分大小嗓。

何谓大嗓呢?就是那种,一开口就能让人感觉堂堂正正,磅礴大气。

比如,那些经常上春晚的老艺术家,流行乐坛的话,二韩那种。

其余皆为小嗓,在国有歌舞团里里,只有大嗓能成为台柱子、大拿。

小嗓虽然也有需求,但永远没法成为国有歌舞团主力。

当然,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这里还有个误区。

大小嗓并不以音高决定,比如孙某,声音嘹亮高亢,但不是大嗓。

整个八九十年代,在歌舞厅表演的歌手,绝大多数,是在国有艺术团体被定为小嗓的歌手。

原因无他,小嗓出不了头。

“行,你在哪里表演,等我有空去看看。”

陈石仔其实已经看中了两个歌手,正准备套近乎呢。

和歌手套近乎也是很简单的事情,撒币。

“干嘛要等有空呢?今天周末,不是正好?

石仔哥,你住哪里,去你那转转呗?”

年轻人很难在早茶桌上坐得住,况且这桌还以中老年人居多,都是长辈,齐嘉俊早想跑了。

也行,毕竟今天才和上齐家三口认识,打听房子有些唐突,陈石仔想想,还是决定改天单独请黄主任吃饭时再问。

长辈们也知道小辈不耐烦喝早茶,两个年轻人一提,自然被允许。

于是又一通客套,走出陶陶居大门,齐嘉俊居然长出了一口气。

“终于逃出来了。

石仔哥,好彩你来了,不然头都要被他们说晕!”

……

哇!

哇!

哇……

从进入招待所的独院开始,齐嘉俊就惊呼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