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震动了几下,降落地在了XN市。两千年前这里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文明的藩篱,现在人类又要以这里为起点,去探索更遥远的火星。也许再过两千年,人类将启程前往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定居了吧?这里距离火星训练基地大约还有七个小时的车程,刘秋梧租了一辆车,想要在入夜前赶到基地。设置完目的地后,车子就在大西北的高速公路上自动行驶了,他可以借此时间翻看火星训练中心的资料。
自2035年人类首次登陆火星以来,人类已在火星上耕耘了23个地球年。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主城加卫星城的模式,主城被命名为“火星锚地”(Martian Anche),意为以这里为人类探索、开发火星的根本,有定海神针的意思。它的规模较大,目前的人口已经近千人,主要承担行政功能,另外科研、医疗、农业、电力等主要设施设备也都集中于主城。卫星城目前开发了三个,根据建设的时间前后规模大小不一,分别是主城东南面的峡门镇(yonport)、西南面的神农城(Shennong City)以及北面的探极市(Exploropolis)。
火星基地其实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以及劳动力,但受限于农业种植规模,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扩招。
火星土壤富含硅酸盐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土壤的基本成分,但却缺少氮元素,而氮元素正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前理论界认为是因为火星没有磁场的保护导致大气中的氮元素在亿万年中被太阳风不断地吹散。
早期农业种植用的氮肥全靠地球进行补给,而这样的运输成本是巨大的,所以农业种植规模一直无法扩大,也就无法养活更多的火星人口。幸运的是,火星八年一支勘探小队在克里斯平原南面靠近沙尔巴塔那峡谷的地底发现了富含氮元素的土壤,推测可能是早期火星活跃的地质活动的产物,后来又被其他岩土深埋,才让这里的氮元素躲过了太阳风的侵袭得以保留。
火星氮土的发现促使火星基地建设规划发生了战略性的调整,火星议会迅速批准了在沙尔巴塔那峡谷与火星锚地之间建立一个卫星城的规划,用以将开采出来的氮土分装、处理以及运输。
卫星城被取名为“神农城”,用中国农业鼻祖神农氏命名,期望能为火星的农业发展带来好运。而主城北面的探极市则发现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适合大面积农业的灌溉,火星移民们在探极市内建造了大量的农场,现在北面的这座卫星城已经成为了火星的粮仓。
为方便氮土以及粮食的运输,火星移民们还铺设了一条铁路,被称为“壹号铁路”,贯穿南北、绵延四千两百多公里,“壹号铁路”将沙尔巴塔那峡谷与神农城、火星锚地和北面的探极市相连,可以将这些富含氮元素的火星土壤源源不断地送抵探极市的农场,同时也可将探极市粮仓内的粮食运抵各地。
虽然火星上还建有东西走向的“贰号铁路”,主要用来运送矿石,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重要性而言,都不能与“壹号铁路”相提并论,因为只有农场规模不断扩建,火星人口才能加速扩张。
火星上存在巨量未开发的处女地,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加上23年来在火星上的生存经验,实际已经可以在大部分的火星环境下生存,唯一阻碍人类扩张的因素就是人口不足,而人口不足的核心原因就是粮食产量不足。
但随着“壹号铁路”以及探极市农场的完工,粮食产量正在逐年上升,目前已经可以满足3000人的粮食需求,所以刘秋梧所申请的第十二批次火星移民的数量首次增长至了600人。刘秋梧申请的就是农业专家的名额。
根据火星和地球的运行轨道,26个月为一个基本的发射周期,火星基地方面会根据自身所缺的专业型人才,如工程师、农业专家、医生、学者、工人等,综合考虑基地内部食物等资源的分配情况向联合国申请人才类型及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