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王玲花上学了(2 / 2)一朵温暖的花首页

开学之后,王玲花终于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虽然她经常因为做家务活迟到被罚站,但他依然感激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的机会。

玲花上初中的时候,生产队就解散了,村里除了把田地按照人头平均分给每个村民之外,把集体的生产工具和牲口也都按照村里商定好的规则分给了各家各户。

王玲花家分到了五把镰刀,两个撅头,一把铁锨,一个木耙子,还分了一头青口骡子。

有了这头骡子,王玲花的家务活又多了一项,就是每个周六周日不上学的时候,跟这个骡子一起拉磨,把一家人一周吃的白面和杂粮面都磨好。

虽然现在不用过集体生活了,各家收获的粮食都规各家了,但每年还要交公粮。

每年六月份,收完小麦,就要把晒干挑好的上等麦子用化肥袋子装上十几袋,天不亮就用架子车一趟一趟的往乡里拉。

拉到乡里的时候,交公粮的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等到交完公粮都半夜了,农民们三三两两的拉着空架子车踏着月色走回了家。

交公粮的时候,有时候运气不好,遇到那种挑剔狠心的收公粮的人,他故意说这家的小麦没晒干,不合格,得多交三百斤,那家的小麦筛的不干净,里面坷垃头子太多,麦秸杆也多,不合格,需要多交二百斤。

要是不同意多交,就让把小麦拉回家,重新晒,重新筛,再拉过去。

交公粮的那几天,每家每户的女婿们都会自觉的拉着架子车赶往丈母娘家,帮着拉粮食去乡里交公粮。

这种事情丈母娘家不会主动去找女婿家帮忙,但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也是为人子女孝心的另一种体现,只要是个正常的女婿,都会主动过去帮忙。

十月份收完秋之后,还要拉着芝麻和大豆再去交一次公粮。

王玲花的初中同桌是住在自己家前面的邻居,他叫高山,他爷爷是村里唯一能教书的老师,叫高学厚。

玲花父亲小时候就是跟着高学厚的父亲学习识字的。

生产队解散之后,村里唯一的公办小学也解散了。高山的爷爷就在自己家院子里办了一个简易小学,小学只有两个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他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让二年级的学生写作业,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让一年级的学生写作业。

语文数学都是他一个人教,有时候遇到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自己的儿子高平帮自己教。

王玲花和高山从上小学开始就是同桌,高山是一个非常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他听一遍就能牢牢的记在脑子里,每次考试都是前两名。

王玲花上学经常迟到,他就把老师讲过的内容给玲花重新讲一遍,玲花也因此一直非常感激这个同桌。

上了初中以后,为了节省粮食和住宿费,玲花没有在学校吃饭,也没有住在学校,她妈每天很早就起床给她做早饭,吃完饭以后,玲花就坐高山的自行车一块儿去学校。

高山有条件在学校吃住,他完全可以不用这么折腾,但是为了给可怜的玲花做个伴,也为了帮助没有自行车的玲花,他也选择了每天早晚往返于乡里和村里之间。

他们两个学习都很用功,成绩都不错。

有时候,他们一起骑着车上学的路上,他们还约着一起去县城读高中嘞,那个时候的玲花,笑的多开心啊!

有一次,高山骑着自行车对玲花说:“玲花,咱马上要考高中了,以咱俩的成绩,肯定都能考上,到时候咱俩还一块儿去上学。

说不定将来还能一块儿上大学嘞。”

大学?玲花从来都没有敢想过上大学,别说大学了,就是高中,她也不敢想。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上不了高中。自己的大哥小学三年级没上完就下学了,一直帮着家里干农活。

后来跟着村里的宽生做豆腐,现在学出师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几十斤豆腐,用扁担挑着在周围的村里卖。

眼看着大哥也到了结婚的年纪,结婚要花不少钱嘞,自己的弟弟妹妹也都在上小学,也要用钱,家里光靠母亲做针线活和菜地里的那点菜维持生活。

老天啊!农民的生活怎么那么苦啊!

虽说生产队已经解散了,但是农民手里还是既没有粮食也没有钱啊!

现在每家每户还不能顿顿吃白面馍嘞,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馍。

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会专门给客人做一锅白面馍,客人一般也都只是象征性的吃一个,都是庄稼人,都知道白面馍主贵啊!

剩下的白面馍才能轮到老人和孩子吃,玲花她爸妈从来都不会动这些白面馍。

现在,玲花已经读完了初中,跟很多农村人相比,已经学了不少的知识,至少出门后不是个睁眼瞎了。

参加完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之后,玲花就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早上下地锄草,上午也是锄草,下午还是锄草。

七八月份的庄稼地里,正是杂草长的最快的时候,这两个月不好好锄草,秋季的收成就要减少大半。

当然,这两个月也是夏季最热的两个月,农民们摸黑起床,伴着月光出门,扛着锄头来到田里,依然伴着月光来锄地。

月亮啊!多谢你给了辛劳的农民们一点光亮啊,如果没有这光亮,他们该如何摸瞎锄地啊!

干一两个小时活以后回家匆忙吃个早饭,又继续扛着锄头去田里锄草,这个时候,太阳已经高高的悬在当空了,它发出炽热焦灼的光芒,放肆的烤着大地,农民们被这三伏天的烈日晒的汗流浃背,额头的汗水、拿着锄头的手上的汗水不停的滴落到土地上,这就是李绅写的那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最真实的写照。

一天下来,每个人都被晒的脱层皮,第二天还得重复同样的劳动。两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被晒成了黑煤球。

农民苦啊!但是农民不怕吃苦,怕只怕吃不完的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