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借粮(1 / 2)帝国行首页

离开陆家府宅不久,何宽不解问道:

“世子,晋国医官皆不能治此病,世子为何手到病处?”

“这个嘛,一者医法道理不同,二者有心,却无力。三者,并非人人皆本公子这般神技,故而医官不可医治陆诩之口疮。”

陆诩的口疮从刚开始的大溃疡,发展成今天的烂疮,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不加节制饮食导致的结果。医官开的方子其实大同小异,也是对症下药,而且口腔溃疡这种小病,根本算不上病。

问题就处在陆诩自己身上,吃药的同时又不加节制,溃疡发展成烂疮是早晚的事,加上当下医疗条件和认知有限,能用的药物不多,而草药作用见效慢,溃疡发展成口疮完全在意料之中。

至于医官为什么看不好,除了药物和病患的问题,技术也限制了剜疮的可行性。

试想不打麻药,不用快刀,从你嘴里挖掉一块肉,你疼不疼。不等把肉挖了,疼也能疼死你。而且刀具也很重要,刀具不合适剜疮不能根治,就有复发的可能,种种原因也就限制了医术的进一步发展。

走在回府路上,百里燕心血来潮去了趟集市买了两挂猪肉,回去烧煨肉吃。

这年头其实没酱油,中国也是在南宋末期从豆豉、豆酱发展出的酱油。为此质子府用大豆酿了几缸酱油,方便改善伙食。陈醋、黄酒倒是市面上能买到,因为米酒酿坏了,还可以酿成黄酒,黄酒也酿坏了,还能酿成米醋。

所以米酒、黄酒、米醋都是一个糟糠工序出来的产品,只不过一道道工序做坏了,先后发展出来的产品。

买到两挂猪肉,又采购了几只鸡,百里燕继续往回走,刚走出菜市口,前方三十米处人声鼎沸,少说上百号人围着官榜看的出神,百里燕走上前去定睛一看,是晋国的檄文。

内容很简单,就是说今年大旱,全国稻谷粮食歉收,从今天起,自晋王本人以下,所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三公九卿士大夫,但凡有爵禄者,一概改喝稀粥,不得进食干饭。除此之外,商贾、绅豪、书院亦循此例,列国使臣、外臣馆驿不在此列。

也就是说,全国都要开始节衣缩食,不得铺张浪费,老百姓因为本身就三顿不饱,旱灾之后只会更加拮据,所以诏命是通告全国权贵的檄文。

看到这里,百里燕若有所思,随后离开官榜与何宽道:

“何伯,晋王恐怕是要起兵。”

“哦,世子何以见得。”

“何伯你想,这咸国自公孙岳变法以来,未有起色,却遭天灾,这些年国库囤粮入不敷出,加上天灾,国力岂非空虚。而志国虽大,但稻米却是一年一熟,鲜有两熟粮田,加之连年征战,国库亦是空虚。

反观晋国,今年虽是遭灾,但国库充盈。晋王如此作法,其用意无非是想从权贵口中省下粮食,欲盖弥彰故作国力不济。实则是掺入赈灾粮,用于赈灾,以免暴露晋国国库虚实。但瞒得住一时,瞒不住一世。志国若知晋国百姓比志国富足,岂不立生贪念,前来攻晋?”

“殿下言之有理,那晋国会是先攻志国,还是讨伐咸国?”

“以本公子之见,应该先伐咸国,而非攻志。”

“为何?”

“志国虽已外强中干,实则是国库不济,而非军力不济。晋国绝不会在其兵锋正盛之际伐志国,而是拖,拖到明年或者后年,志国地里稻谷歉收,粮草不济,待其军心涣散再攻志国。

而在此之前,晋国已有四十余年未有大战,势必拿咸国练兵。故而本公子以为,此战必先攻咸国,以求练兵。加之伍算大师连年造船,水师大成,顺江直抵咸国,必先伐咸。”

百里燕分析入木三分,晋国此时确实正在打咸国的主意。就在返回质子府之际,经略宫中,公叔阔垂垂老矣,拄着拐杖坐于一旁,晋王求政问道很是仔细。

这岁月蹉跎,时间不饶人,公叔阔受累于国政,又值高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而且这两年失明,国政已经力不从心。

“大王,此番天下大旱,我王若要发兵,务必一战得胜,否则必遭列国来犯,大王当慎重啊。”

“寡人明白,可先攻志国,还是先伐咸国,众大臣皆以为先伐志国为上,为何相国欲先伐咸呢?”

“大王,咸国式微国小,与志国多有交战且不得胜。而志国力强,随已外强中干,但军力尚存,故而不可先伐之。晋国虽养精蓄锐四十余栽军力强盛,却未曾有大战,皆为小战,论军卒之格杀技力,将帅之统御,远不及志国。

若是首战能胜咸国败其军,老夫以为,以晋国之兵戈,坐等志国式微,再起兵伐之,可大胜,还请大王明鉴!”

公叔阔清楚晋军人多势众养精蓄锐多年,但是成平日久民不知战多年,第一仗就跟中原霸主志国扛把子,胜算不大,而且军队没有多少战斗经验,跟战斗力飙高的志国老军开仗,就算胜了,弄不好也是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