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这肥皂可是个实打实的稀罕物。
即使有富人家用的澡豆,民间常见的皂角、淘米水一类,但其使用体验和去污能力与肥皂仍是不可同日而语。
晋代有个平民出生的女婿,不识得澡豆,以为丫鬟端上来给他净手用的澡豆是吃食。便一股脑将它们抛进脸盆里,又将这一盆澡豆糊糊喝了个精光,惹来一通笑谈。
洋人倒是很早就发明出了肥皂,概因他们古时候油脂相对比较容易获取。
据说第一个发明肥皂的人是埃及厨子,他在做菜的时候无意间打翻了油壶,泼洒在了碳灰上。他怕被责罚就把这些沾了油的碳灰扔进了垃圾桶,然后跑去洗手。
却在洗手的过程中,发现手上产生了泡沫而且洗得格外干净。
中国古代大部分老百姓终日奔走就为了能有口饱饭吃,肚子里整日的清汤寡水,自然也分泌不出多少油脂需要强力清洁。
哪像今人食物充足营养过剩,还需挑肥拣瘦来保持体态,吃红烧肉都得把肥的部分剃下来扔掉。
制作肥皂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得搞到足够多的油脂来源,而这又恰恰是难点所在。
古人对油脂无比珍惜,板油得留着提炼猪油,炼油剩下的副产物猪油渣也绝不可浪费,这东西榨干了水分极耐储存,拿来和绿叶菜一起炒特别好吃。
东州那里也有撒了椒盐当零嘴空口吃的,咯嘣儿脆。
更不要说做菜时候小火慢煎出来鸡油鸭油一类,哪怕是那碗底吃剩的一汪汪浮油,都得被人们用舌头刮个干净。
如此一来,哪还有多余油脂用来制作肥皂?
何况内价格嘛,还真只有那些个达官显贵,富甲名流之辈才舍得消费。故而要等肥皂普及到民间都得是清朝中叶以后的事儿了。
鹿盼找出船上几个大号的竹筛,在底下垫上柔软的棉布,再把脱模切割好的肥皂,一块块摆放上去,两两中间都隔一段距离,看上去十分均匀规整。
待它们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待足3周,再取来生宣裁开。
用纸头沿着肥皂的外轮廓折出一轮细细的压褶。最后再在中间打上火漆印章。
取出3个一组放入精致的木盒里,底下垫着柔软的麻绒。
找来活字印刷的字盘和字模,把肥皂的使用说明书印在纸上晾干,一道塞进盒子里。
最后再取来木板,用阳刻手法雕出一组清雅不俗的图画。
刷上染料,拓印在柿染过的生绢上,再用这生绢把盒子捆扎好对角系成结。
如法炮制,加工了10来组搁在自己屋里,这是鹿盼计划到了明州后,拿去识货的铺子里寄售的。
那小小不经用的澡豆尚且奇货可居,这鱼油香皂一登场还不得技惊四座。
不过再好的东西也得需要一番做作唬人的包装来哄抬身价,鹿盼这个奸商当然不会忘记把这些成本统统计算在内。
她此时只盼这一路向东,还能有机会再捕上几头白送上门的“鲶鱼精”。
众人用过她制的肥皂后都啧啧称奇,觉得从未使过这般趁手且泡沫丰富的洗涤用品。
负责浣衣的府丁们,更是赞不绝口,有了这宝贝,再难漂洗干净的污迹也不在话下了。
他们又担心这批用完了以后会不会续不上,故而都使用的极其节约克制。
鹿盼见此情形只恨这肥皂不能自我复制繁殖,唯有到了明州府再看看哪里有门道能寻来足量的油脂。
今日的厨房备了羊肉米粉、羊杂汤、肥肠芋儿鸡、豆花鱼和肴肉。
这肥肠虽然很多人爱吃,但处理起来着实麻烦。要拿面粉和盐搓洗,漂水,反复至少三遍,最好再用淘米水和醋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