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幕间1 暗物质理论及对暗物质性质的解释(1 / 2)希望与黎明首页

【警告!!】本篇实验报告仅是所有实验结论的一小部分,在此对某些结论不做具体证明。如果后来的学者把这些零散的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当然是最好。

【警告!!】本篇实验报告属于绝密级别的信息,只有经过共和国科学院官方授权参与研究的研究员才有权访问该项档案。每位研究员手上的随机安全密钥一分钟更新一次,并且不可随意外借、外传,否则将视为违反《科学技术研究管控条例》第一项,从暗物质研究项目中永久除名。

项目名称:暗物质开采、提纯、浓缩、转化和性质研究实验。

起始时间:共和历4331年??月??日。

(该项目已被彻底中止。)

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名单:????,?????,?????,??,???······

任务分配:查询失败,文件存储器已丢失。

若要查询具体实验档案,请输入子目录名称查询。

“暗物质开采”子目录查询中······查询到1209份符合条件的档案。

档案加载中······

从远古时期人类还没能走出母星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开始猜想暗物质的存在了。当年一位科学家曾经断言宇宙的空洞中必定存在大量的暗物质促进空间的膨胀,但受制于落后的技术,他的断言从来没能被证明。即使在大约数百年后殖民运动兴起的时代里,暗物质对人类来说依然是个谜。再后来,战国时代和黑暗时代的来临使得各方势力都放弃了这门一眼望不到头的学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军备科技。

暗物质学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精神科学,直到十年前的一天,一艘平稳航行的飞船突然偏离预定航线,开始诡异地绕着某个空间做圆周运动。一开始,调查员都认为是自动驾驶系统出了问题,但几遍排查下来程序的代码并未出错。真正出现问题的是识别系统,它错误地将这么个空洞当成了一颗巨大的行星,并试图调整速度以实现环绕该行星的公转。货船的目的地行星在该距离上的环绕速度居然与货船此时的速度相当,也就是说,这片空间内存在巨大的引力源,足以吸引一艘飞船。

在飞船的发动机喷射口处发现了大量黑色结晶,材质未知。而飞船在接近这片空间的时候,速度明显加快,导致识别系统被迫不断调整速度。

难道这片空间存在巨大的引力源,是因为有什么我们无法看见的行星?我们很快排除了这种可能,转向另一种可能——暗物质的大量集聚形成了高度聚合的行星状巨物,产生强大的引力。更进一步的,我们猜想,这种集聚体若存在,则必然对周围星球的公转轨道有巨大的影响。附近的几颗行星很快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这些测量数据显示,离这片空间最近的住人行星明显感受到了温度的较大变化,以及一天时间的明显延长。事实上,这种现象近十年几乎每年都在同一时间段发生,印证了我们的猜测。

这确实是令人兴奋的结果!我们确认了暗物质存在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我们依然需要验证,必须获得一定量的暗物质进行实验研究。然而,我们的飞船虽然可以靠近,但并不能感受到这种物质的实体。理论上,如果这种物质真实存在,我们应当能够用碰撞的方式靠近甚至触碰它。然而,引力源似乎有意远离我们的飞船,给我们飞船附近的一定距离内留出了空洞。引力波探测器给出了几乎爆表的数值,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引力源的具体位置。

这时,R.E.洛克教授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后来的暗物质开采活动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既然飞船发动机高功率运行时能够在喷射口处留下黑色结晶,这些是否就是暗物质物质化的产物呢?换句话说,如果喷射口喷出的气流内能足够大,或许暗物质能够物质化并沉积下来。于是我们进行了多轮测试,不幸全部失败,那些黑色结晶还没有定形就被强大的气流吹走了。

注意到科研飞船的发动机性能远远比不上运货飞船,因此我们找来了一艘闲置的货船进行测试,果然发现喷射口处留存下大量黑色结晶。对其进行原子结构测定,发现其不属于任何一种我们已知的物质,也就是说这并不是我们理解范围之内的物质。但它仍然应该算作一种物质。它根本不是原子的组成,甚至不是我们所知晓的任何一种粒子组成的。洛克教授将其命名为暗原子。

暗原子的原子结构无法被测定。由暗原子组成的黑色结晶的晶体结构令人难以理解:某些地方整齐有序,另一些地方混乱不堪,而且不存在任何晶胞结构,混乱不堪。这或许是在强大气流和高温影响下物质化导致的结构无序。后续的一些文章将会阐明如何在较低温度、较低气压下开采暗物质。

不过,我们和暗物质的距离总算是近了很多。这次我们直接拿到了大量的样品,可以用做实验。

黑色结晶几乎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为所动,包括极高pH、极高温度、极高气压、强大压力压迫等。一毫克结晶直接把一台超重型液压机弄报废了。

或许我们不能以常规物质的视角理解暗物质,正如当年的人们是如何进行化学革命的那样。因此,我们停止了无意义的化学实验,转而从物理性质的角度研究它。

已知暗物质和物质一样有引力,那么我们如何测定暗物质的质量呢?似乎不太行,因为没有物质化的暗物质会“自发”地远离物质。我们只好放弃这一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