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将皇帝的旨意和新学府的办学理念公之于众后,竟然在士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赵南星张贴皇榜后的第三天,应天府的贡院外便人头攒动。这日并非科举考试的日子,却比任何一次考试都热闹。原来,这里便是大明皇家新学府的所在地。
前来报名的学子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也有来自寒门的苦读学子,甚至还有几位远道而来的番邦青年。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渴望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三百名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学府的首批学生。开学典礼在学府的露天广场举行,朱常洛身着明黄色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缓走上高台。
“诸位学子,今日乃是我大明皇家新学府开学之日,也是我大明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朱常洛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在广场上空回荡。“朕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这次机会,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台下掌声雷动,学子们一个个激动不已,他们感受到了这位年轻皇帝的雄心壮志,也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典礼结束后,朱常洛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徐光启和赵南星的陪同下,参观了学府的各个院系。他走进教室,与学生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对未来的憧憬。
“陛下,学生以为,学习算学不仅可以用来计算田亩产量,还可以用来研究天体运行,预测日月星辰的轨迹!”一位正在学习几何学的学生站起身,自信满满地说道。
朱常洛闻言,不禁眼前一亮,他拍了拍这位学生的肩膀,鼓励道:“说得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被眼前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离开学府时,朱常洛的心情格外舒畅。他知道,新学府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坚持改革,勇于创新,大明就一定能够重现汉唐盛世!
而此时,在京城的一处茶楼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一边品茶,一边低声议论着新学府的事情……
茶楼内,氤氲的茶香也掩盖不住几位老者眉宇间的凝重。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旧科举出身,曾经对新学府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离经叛道、哗众取宠之举。然而,新学府开学后展现出的生机勃勃,以及那些来自各地的求学者对知识的渴望,却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击着他们固化的思想。
“哎,你们都看到了吧?那些学子,一个个眼里的光啊,像极了我们年轻的时候……”一位老者放下茶杯,长叹一声。
另一位老者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是啊,想当年我们寒窗苦读,不也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为国效力吗?可如今的科举……”他没有再说下去,但话语中的落寞和无奈却溢于言表。
“皇上设立新学府,广纳贤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一直沉默不语的一位老者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我等若是再抱着旧观念不放,岂不是成了阻碍大明发展的罪人?”
他的话语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几位老者纷纷议论起来,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的反思。
几日后,孙承宗上朝面圣,将民间对于新学府的议论如实禀报,并着重提及了一些旧科举官员转变态度的事情。朱常洛听后,嘴角勾起一抹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新思想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下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终将改变这片古老的土地。
傍晚时分,朱常洛独自一人来到新学府。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操场上,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在讨论算学难题,有的在练习骑射,还有的在排练话剧,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看着眼前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朱常洛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些学生将是大明的希望。
“陛下,”身后传来孙承宗的声音,“时辰不早了,该回宫了。”
朱常洛点了点头,正准备离开,目光却突然被操场角落里的一幕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