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 上任前的改组(1 / 2)明末:谁言商贾不造反?首页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来到了八月的下旬。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京城的天启皇帝驾崩了。

只是京城离此实在是太远,对于民间而言,这件事情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大家既不能去京城哭丧,又无法公投出一个新的皇帝。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

卷烟生意在这段时间以来,按部就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每天的流水已经达到了一千六百两,而且还在增长中。

荀先生按照王少钧的指示,在岢岚州城连开三家店铺,直接辐射到岢岚道整个河保路和西路,并开始往宁武道,冀南道和冀宁道供货。

生意在岢岚州城蒸蒸日上,荀先生少不得向兵备道陆大人和粮道通判于大人送礼行贿。不过这种‘保护费’必不可少,算在正常的经营成本中。

从买卖到官场,王家和陆士光已经进行了深度的绑定。好在陆士光是个厚道人,拿钱便给你办事,也并没有太过贪得无厌。

这些天以来,护卫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六十八人。有半数都是码头和黄河边上的纤夫。另外一小部分则是左近铁矿里面的矿工。

招募矿工的原因,一方面是戚继光的兵大部分都是矿工出身,矿工的服从性和纪律性都很强。他现在的练兵思想,大部分都是照搬《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的内容。毕竟戚总兵的辉煌战绩在那里放着,练军初期的话,直接照搬也没什么毛病。王少钧打算等积累到足够的经验后,再进行更深度的改革。

另一方面,他并不想让护卫队里面的兵源太过单一。如果兵源都来自于纤夫的话,很容易就会形成抱团,不利于对他们的控制。

目前的六十八个人也还没有达到王少钧的要求。但他已经不准备再招了,剩下的,到保德州补足就可以了。

对于护卫的选拔要求,也比较严格,混过帮派的不要,岁数大的不要,身体过于孱弱的也不要。

那些没有通过选拔条件,但仍想进入王家的人,一并收为杂役或者工坊的工人。

至于这些新兵的家属,王少钧特地将身强力壮,干活麻利的女性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女班,也到工坊做杂工,达到一个人尽其用的目的。

随着护卫队和工坊人员的不断扩大,工坊和校场也在不断的扩大。

再加上骆驼又购入了十二头,原本宽阔的骆驼场渐渐开始也开始变得拥挤起来。

除了这些人,王少钧还招募了几个纺织工,专门研究带回来的几架织机。不过通过深入的了解,王少钧发现,明末的纺织业之成熟,达到了令人惊诧的程度。

且不说桑叶的培植和养蚕就有很高的学问。就光说缫丝到纺织而言,就要经过缫丝,调丝,络丝,牵经,治纬和开织等多项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多的细节,所用到的工具不下数十种,简直可以说是远超前代。

只丝织机便分为绫机,绢机,罗机,纱机和绸机五种。这五种机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改良。所织出的丝绸种类竟然有锻,锦,纱,罗,绸,绢,绉,绫等数十种。花机所制造出来的妆花和图案也是五花八门,品种不一。

而且,市场上所能挑染的颜色也是高度的成熟化,竟有将近百种。还能做成五颜六色的花色,镂空和渐变色。有些技艺还能使布料的颜色在光影中产生变化。

这让王少钧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确实是超乎想象。只论丝织业而言,即使是现代工艺,恐怕有些手段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时代的效果。

这样看来,他感觉自己卷烟生意的成功只是靠着前世的见识一时幸运把握住了机会。而一旦踏入丝织业,才是和这个时代的商人们真正拼内功的时候。

纺织项目暂时搁置下来,王少钧原本还想着等到九月份荀先生第二次回来述职再离开,看他能不能为自己带来一些有经验的纺织老工和番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