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的死,公孙弘在里头出了不少力。公孙弘老说“君主怕心胸狭窄,臣子怕不知节俭”。
他虽然官当得大,却盖着布缝的被子。而且,他吃饭的时候,最多就一个荤菜。
汲黯在朝廷上直接骂他,说公孙弘当了这么大的官,俸禄多的是,可还盖布被子,这明显就是故意装样子,是骗人的!面对汲黯这么骂,公孙弘一点也不脸红。
于是武帝就问他,这是不是真的?
公孙弘赶紧上前谢罪,说:“汲黯说的都是真的。我官大、钱也多,还盖布被子,确实是欺骗大家。
九卿里头,跟我关系最好的就是汲黯,可他现在在朝廷上批评我,真是一下子说到了点子上。
从前齐桓公让管仲当丞相,管仲以前穷,当了丞相后可会享受啦,奢侈得在齐国只有齐桓公能比得上。
但因为用了管仲,齐桓公称霸了,这对周君是不尊敬。到齐景公的时候,晏婴当丞相。晏婴和管仲不一样,管仲奢侈,晏婴吃饭最多一个荤菜,他的妻妾也不穿丝织的衣服。
晏婴这样做,是和老百姓一样,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所以齐国又强大起来。现在我当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不对的,让官员们分不清贵贱了。
汲黯批评得对,如果他不是忠心耿耿、有啥说啥,陛下您哪能听到这些话呢?”
公孙弘这番话,说得可好听啦。武帝听得特别高兴,觉得公孙弘这是故意谦虚,修养好,就更看重他了。
经过两次出使受打击,后来公孙弘每次朝廷议事,都不再直接反驳武帝,而是先准备好几个方案,让武帝自己选。
武帝更喜欢他了,不光因为他品行好、懂律令,更重要的是,武帝治国“外儒内法”,公孙弘能从儒家的书里找说法来修饰法文律令,又有用又好看。
有一回他和汲黯一起见武帝,汲黯先提问题,公孙弘再把问题清楚完整地说一遍,武帝可高兴了。
还有一次,他和其他官员事先说好一起给武帝提意见。结果到了武帝面前,公孙弘看武帝的脸色和语气,就变卦了,专挑武帝爱听的说,和同事对着干。
汲黯大骂:“这齐国人太狡猾,没真心,本来一起提建议的,现在临时变卦,太虚伪了!”
武帝看向公孙弘,公孙弘还挺有底气,说:“了解我的知道我是忠臣,不了解我的就觉得我是奸臣。”
武帝听了,心里高兴,对他更亲厚了。后来终于让他当丞相,还封他为平津侯。
元狩二年,公孙弘病死在任上,他儿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
刘安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长的儿子。刘长因为谋反被文帝发配到边疆,最后绝食死了。
刘安造反,不光想当皇帝,还有给他爹报仇、帮他爹实现愿望的想法。
刘安很有学问,招揽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当宾客,写了有名的《淮南子》。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一卷,讲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很有价值。“塞翁失马”的故事就从这书里来的。
不过,刘安写这书目的不单纯。武帝推崇儒家,接受了董仲舒“大一统”的说法。
这“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统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一般的诸侯王都不乐意,更别说刘安这种想造反的了。
所以他写《淮南子》,用道家思想来反对武帝推崇儒家和大一统。《淮南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反驳武帝的“有为”政治,给诸侯国存在找个理由。
当然,光靠一本书可没法造反成功,所以刘安一直在偷偷招兵买马,等着机会。
武帝刚登基的时候,因为推行“崇儒抑老”的政策太急,惹得喜欢黄老之道的窦太后不高兴。
刘安这时候进京,就是为了打听消息,怕错过夺权的机会。
那时候武帝根基不稳,挺危险的,连他的心腹、舅舅田蚡都两边观望。
田蚡跟刘安说:“现在皇上没儿子,您是高皇帝的孙子,大家都夸您仁义道德。要是皇上有个意外,那皇位不就是您的了?”刘安听了可高兴,狠狠赏赐了田蚡,田蚡也美得不行,两人心里都打着小算盘。
武帝身体好,当时才二十出头,哪来的“意外”?这就能看出当时有政变的苗头,不过武帝最后还是挺过去了。
没过几年,田蚡死了。刘安在中央没了眼线和帮手。但他造反的计划还在进行,这时候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