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细说四川方言“颗颗”,最后一个义项的本字几乎都不会写(2 / 2)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首页

2. 疥疮:通常是受到螨虫在人体表皮层内寄生引起。

3.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

4.痈疽:恶疮。

四川话也说“籽籽”,一般指皮肤上面的小颗粒、小疙瘩,不指较大的疮。

“颗”字是没有以上词义的,所以下面我们认识一下“?”字。

?,普通话音guō。

《玉篇》: “?, 疮也。”《集韵·戈韵》: “?, 疮也。”

?:【广韵】【集韵】古禾切,音戈。又【集韵】苦禾切,音科。义同。或作瘑。

四川话同样保留古音的发音,即?kǒ。

第三条词义的“颗颗”就是“??”,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了解一下。考虑到实际习惯,下文仍用“颗颗”。

前面简单介绍了痤疮、疥疮、 疖子、疽痈等的区别,但是除了专业人士,普通人是分辨不出来的。大点的疽痈等,俗称“疮”;小点的痤疮、疥疮、 疖子、湿疹等,或者蚊虫叮咬起的小疙瘩,四川话日常都叫“颗颗”或“籽籽”。

诸如 :

身上长了些颗颗。

脸上有颗颗。

常说的青春痘,俗话称“骚颗颗”。

屁股上长痤疮,俗称“沟子长颗颗”。

遭虫咬了,起了好多颗颗。

本地有个姓黄的医生,看皮肤病很出名,得绰号“黄颗颗”。

以上就是有关于四川话“颗颗”一词在四川话中的主要词义。如果你的家乡有着与众不同的用法,也恳请您不吝赐教,在下方留言区留言,笔者将感激不尽!期待着各位朋友们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