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蒋焦虑至极,必须要遏制共产党的发展。
早在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国民党中央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逐步从政治限共发展到军事限共, 1939年12月末至1940年3月,在华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八路军迎头痛击,感到八路军不好惹,掉头准备找新四军的晦气。
但是国共正在进行第二次合作嘛,国军也不敢明目张胆进攻新四军,原因也很简单,国共合作的协议白纸黑字在那里摆着,如果胆敢随意破坏协议,那就是不守信用,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谁敢和你合作?
蒋肯定不会干这种自掘坟墓的事情,不过既然存心要动手,理由还是很好找的,比如命令新四军执行一个难度很高的任务,如果新四军不执行,那么就是破坏国共合作,违抗军令,可以进行剿灭,如果执行,那么风险很大,新四军也会遭到重大损失。
说干就干,1940年10月19日,国军发布第一道命令,就是所谓的“皓电”,命令新四军和八路军一个月之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1940年12月8日,发布第二道命令,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在12月31日之前全部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1941年1月31日之前,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1940年12月10日,蒋介石秘密下达《解决江南新四军方案》。
这里的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也就是安徽南部,也称为皖南,新四军军部就在这个地方,人数不到一万人,是的,新四军的主力部队早就开到了长江以北,皖南地方实在太小,新四军压根就没法大发展,只能派一部分北渡长江,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天地野蛮生长。
具体位置在安徽省泾县云岭一带,当时形势非常不妙,四面有三面是国军,另外一面是所谓的江北,就是长江以北,江边上全是日本人,日本人要保护长江航道嘛,虎视眈眈,皖南新四军过江必须要突破日本人的防线。
其实小队人马过江还是比较安全的,毕竟长江太长了,日本人不可能在江北排满人,在熟悉江边情况的交通员的引导下,利用日本人防守的漏洞,安全穿越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可是新四军总部不一样,这是一支将近一万人的大部队,完全安全穿越日军长江防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打仗难免有牺牲,如果筹划得当,隐蔽踪迹,突然发起渡江行动,保证大部分人员安全还是问题不大的。
可恶的是,蒋介石架起大喇叭,到处广播,说皖南的新四军要向江北转移了,对面的日军兄弟们注意了,这下子隐蔽转移的可能性就没有了,收到国军消息的日本人心领神会,立即调集重兵,派了两个师团在江边严正以待。
如果不按国军规定的路线走,刚才说了,泾县周围三面都是国军防区,新四军只能违抗军令,穿越国军防区,正好往蒋的枪口上撞。
如果按照蒋设定的路线走,就是所谓的“南陵路线”,道路的两旁是国军50军,也就是川军郭勋祺部,这个人大家应该有点印象,就是遵义会议后,教导员复出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就是败在此人手上,顺势来了个四渡赤水,才摆脱国军追击。
由此可见,此人相当难缠,即使摆脱了郭勋祺,前方还有两个师团的日军,机枪坦克大炮,各种重武器以逸待劳,实在太凶险。
蒋介石把大坑已经挖好了,就看新四军跳还是不跳。
碰到这种情况,那就只能两者相害取其轻,叶挺当即建议,派一支小部队佯装北上,沿“南陵路线”出击,吸引日本人和国军的注意,大部队出其不意,从泾县东面穿越国军防区,然后转向北上渡江,这个方案非常具有可行性,原因很简单,这条线路叶挺都跑过几次,路线非常熟悉,粟裕之前北上也是走的这条线路。
这个建议被项英否定了,项英决定先向南走,突破国军防线,然后再转向东面,最后再北上,相当于在国军重兵集团内绕一个大圈子,不知道当时项英是怎么考虑的,反正他就这么决定了。
由泾县南下,要经过一个地方,叫茂林,那一带都是深山密林,如果大家对红军历史很熟悉,对这个地方应该印象很深刻,皖南事变爆发前6年,也就是1935年1月,为了掩护中央红军突围,方志敏和寻淮洲带着部队转战千里来到了这里,在一个叫谭家桥镇的地方,被国军重兵包围,寻淮洲战死,方志敏被俘,粟裕侥幸逃脱。
方志敏被俘后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文章,其实他还写了一篇更重要的文章,对部队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总结,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些文章被辗转交给了鲁迅,鲁迅想法托人送到了延安,这是烈士鲜血凝结成的宝贵财富,被印发给我党所有高级干部学习。
围攻方志敏的国军就是后来大名鼎鼎74师的前身,指挥官是王耀武,粟裕逃脱之后奋发图强,经过十几年的锤炼,在孟良崮全歼74师,随后打进济南,活捉王耀武,终于为老领导寻淮洲报仇雪恨,了却了这一段恩怨。
大家都知道,共产党人坚持开民主生活会,搞批评和自我批评,最擅长的就是总结经验和教训,方志敏和寻淮洲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为何项英就一点没吸取教训呢?
更重要的是,叶挺是军长,项英只是副军长,为何副军长能够否定军长的建议?
原因很简单,项英虽然只是副军长,但他是新四军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