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暗自思忖,甚至觉得沐羽在群臣面前所展现出的威慑力与统辖能力,在某些方面都要强于扶苏。沐羽此人,机智聪慧、思维敏捷,处事灵活且善于应变,在朝堂之上历经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然积累了一定的威望与人脉关系。
然而,他那时而胆大妄为,时而谨小慎微、生怕功高震主的性格特点,却又让嬴政颇为头疼。嬴政深知,若让扶苏登基之后由沐羽协助统辖群臣,沐羽极有可能因为内心深处的担忧与猜忌,而做出退缩之举。说不定真会在扶苏登基当日,便携全家悄然离去,再次上演如同往昔那般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戏码。如此一来,本就艰难重重的权力交接过程,将会陷入更为混乱不堪的境地,大秦帝国的未来也将因此而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为了确保大秦帝国在这一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为了让扶苏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并登基称帝,同时也为了能将沐羽这一关键人物稳稳地留在咸阳,使其能够全心全意地为扶苏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并且在自己退位之后的生活中,为自己带来一些难得的欢笑与慰藉,嬴政不得不开启一场精心周密、深思熟虑的部署与规划。
他首先从朝中的大臣入手,开始在暗中仔细地考量每一位大臣的忠诚度、政治倾向以及个人能力大小。对于那些忠心耿耿、经验丰富且德高望重的老臣,如李斯、蒙恬等人,嬴政深知他们对于大秦帝国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他决定在退位之前,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嘱托,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扶苏的贤能与潜力,从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扶苏的得力助手。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定地站在扶苏一方,凭借他们的威望与影响力,维护大秦的稳定与秩序。
而对于那些心怀叵测、摇摆不定的臣子,如赵高之流,嬴政则不动声色地加以严密防范与巧妙制衡。他通过各种手段,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限制他们的权力范围,防止他们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兴风作浪、制造混乱。
在军事方面,嬴政深知边疆的安宁对于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秘密召见了几位战功赫赫、威震边疆的将领,如王翦之子王贲等。在召见过程中,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言辞恳切地强调大秦的安危系于他们一身。他向他们详细地阐述了扶苏的治国理念与宏伟抱负,让他们相信在扶苏的领导下,大秦将会继续繁荣昌盛,而他们也将能够在保卫边疆、开疆拓土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建功立业。
同时,嬴政也着手进行一系列精心的军事调动安排。他将部分精锐部队悄悄地调往咸阳附近,加强京城的军事防御力量,确保在任何突发情况下,都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叛乱或外敌入侵。
对于沐羽,嬴政更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他深知沐羽内心的顾虑与担忧所在,于是特意找了一个极为合适的时机,单独召见沐羽,与他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交谈。
而对于扶苏,嬴政则加大了对他的教导力度与培养深度。他带着扶苏亲身参与各种朝政事务的决策过程,让扶苏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宝贵的经验,增长卓越的见识。嬴政亲自为扶苏讲解大秦的悠久历史、严苛律法以及博大精深的治国之道,毫无保留地传授他帝王之术与驭人之法。
在民间,嬴政也没有忽视舆论的力量。他深知民意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于是,他通过官府的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扬扶苏的贤能、品德与远大抱负。他下令减免一些百姓的赋税负担,兴修水利工程,改善民生状况,让百姓们切实地感受到大秦新君继位之后将会带来的新气象与新希望。从而在民间为扶苏继位营造出了良好的民意基础,赢得了百姓们的广泛支持与衷心拥护。
嬴政的每一步部署,都如同棋局之中那精妙绝伦、深思熟虑的落子,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他深知,这一场权力交接的大戏,关乎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犹如在万丈悬崖之上走钢丝,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差错。他凭借着自己那超凡入圣的智慧与高瞻远瞩的谋略,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移地推动着局势朝着有利于大秦稳定传承的方向发展。
尽管前方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与重重的困难,但他坚信,只要谋划得当,执行有力,大秦必能在扶苏的带领下,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出辉煌灿烂的篇章。而他,也能够安心地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庞大帝国托付给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千古传颂的伟大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