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讲】(2 / 2)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首页

好,我们再来看第一段。

【图二】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能所,这个地方先讲这个所——所见这一部分。阿难!姑且以我佛陀跟你阿难尊者,我们两个现在共同地来观察四天王所住的宫殿。这个四天王的宫殿在哪里呢?就是一个小世界的须弥山那个半山腰的地方,叫作四天王的宫殿。阿难尊者因为佛陀的神通加持,能够看到四天王的宫殿。在“中间”——这个中间就是上到达须弥山的山腰,下至大地。这整个中间,你可以普遍地见到水陆空三种动物的活动:能看到水中的鱼虾、陆地的牛羊、空中的飞鸟。在整个大地跟四天王宫中间,你看到万物的整个活动状态,乃至于你可以在虚空当中看到有昏明的种种的体性相状,种种的差别。昏就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比如说被山、被树所遮盖的阴暗的地方。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叫光明的地方。这以下种种的虚空的差别跟动物的差别,都是前尘,都是你所见的种种的尘境。这个“分别”就是差别,差别的体性。这个“留碍”就是它的物质的自体。这都是整个万物的差别的自体。换句话说,当我们依止见性产生见分去分别万物的时候,外在的物质世界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是跟其他完全相同的。这个地方先讲这个观念。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佛陀这个时候就希望他从能见跟所见当中作一个简别,说你应该从这当中来分别自他。就是说,阿难尊者现在搞不清楚什么是我自己——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他现在还不认为见性是他自己本来的东西,所以佛陀必须从自他当中加以分别。“自”,就是能见的见性,“他”就是所见的万物。就是说,你要从这个能见跟所见当中来分别,什么是你能见的、你自己的自体,什么是你外在的因缘的变化。你要分清楚,不能含糊笼统。

好,这以下佛陀就正式地从能见所见当中分别什么是阿难尊者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外在的暂时的变化因缘。要把自他分清楚。

我们看下面一段。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外在的物质。你在见到一切物的时候,什么是外在的物质?佛陀说:阿难!你现在穷尽你能见的功能,“从日月宫”观起——这个日月宫也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跟四天王宫是齐的;在四天王宫的附近有日宫跟月宫,就是太阳跟月亮。那么你所见到的太阳跟月亮,都是所见的物质,这个都不是你阿难的本性。这个是外在的物质。

乃至于到了七金山——这个七金山,就是须弥山旁边有一重的香水海,然后有一重的七金山;再一重的香水海,再一重的七金山,如是乃至于到七重。七金山所住的众生福德比天小,比人间大,所以他的宫殿都是宝物所成,他的福报比天还差一点。你现在站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往下看到七金山,你能够周遍地、详细地观察到这个七金山的众生所住的宫殿,有种种的宝物的光明。这种宫殿的光明也都是物质,也不是你的本性。

好,渐渐更观。你渐渐地由上而下再观下去,你看到了白云的飞腾、鸟类的飞行,看到了风吹树动乃至于尘土扬起,你看到了树木山川乃至于草芥人畜。草是指比较大棵的,叫草;比较小的,像蔬菜,叫作芥。所有植物乃至于人类,种种的畜生、动植物,你往这个须弥山的半山腰看下去,这些种种的万物都是属于物质。这个都跟你阿难尊者没有关系,那都是生灭变化的物质。这个地方佛陀把所见的物质标出来。

好,那么什么是能见?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个时候佛陀跟阿难尊者说:这些远近种种物质的体性是有种种差别的,但它们是你能见的见分——这种见精,是同一个见精,它是清清楚楚所能看到的。也就是说,这么多的所见的物质是有很多差别的,但是你能见的见分是同一个见分。身为一个见分,这是一个精纯的、光明的自体,这个就是你阿难本具的见性啊!“诚汝见性”,你还不敢承当吗?

这一科,其实佛陀要表达的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六尘的时候,因为时间久了,攀缘久了,我们这一念心已经被六尘同化了,被物质物化了。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外在的物质,搞不清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跟阿难尊者一样,认为见性是个物质,因为他的心已经被物化。

倓虚老和尚在讲《楞严经》的时候,他在期中考时出了一个题目。他说我这个期中考一道题目。什么题目呢?就是一个出家众,你除了上殿、平常做功课以外,你还要怎么用功?你除了上殿、拜佛、诵经、做功课以外,日常生活你要怎么用功?做这道题目。后来老和尚给的答案就是八个字——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这八个字,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我们平常生活是用这个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行动,但是这个心的活动它要依止根——有一个所依的根,然后它要有一个所缘的尘。所以你一旦心一动,一定有根有尘,跑不掉的。但是这个地方的“迥脱根尘”,不是说你拒绝了根尘。你拒绝了根尘,你心就不能产生作用。而是你要在根尘的因缘当中能够见相离相。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你那个清净的本性,什么只是你外在暂时的因缘而已,你要分清楚。这个能见的心、所见的物,什么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外在假借的因缘,你要很清楚的。所以你在整个因缘的根尘当中活动,你还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随时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清净的本性。

你看禅宗。禅宗在打禅七的时候,有些人眼睛乱看,纠察师过去就“啪” 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物质,都是暂时在生命当中借用的。我们一个生命出生以后,我们假借父母的因缘,最后假借这个身体。然后用这个身体,来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们假借很多因缘来积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要全部归还的。我们空空地来,也空空地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东西?这个你要去参一参,什么是自己的心性,什么是假借的因缘。我们现在搞得糊里糊涂了,因为我们的心怎么样呢?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有所住。心住在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件事身上,你就忘失了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像阿难尊者一样,我们心经常向外攀缘,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了,我们的心已经被物化了。这个时候,佛陀说你要厘清,你这个明了的心性假借父母的遗体(即父精母血)而产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蕴的身心让你来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成就种种的资粮。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么多因缘变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个跟你没关系,那是假借的。事实上,你那个精纯妙明的心性只有一个。那个你要找出来,你要从那个地方直下承当。就是说,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这个明了的心就念念照常理,你那个念头就是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刚开始先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外在的东西,你先把它分开来。就是把一切的能见、所见还它个本来面目。我们套一句倓虚老和尚说的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目的。

这个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消息透露出来了,就是你要在整个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的时候把你的本性找出来。也就是说,其实它随时存在的。海公常讲一句话,他说:见性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是一个很深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穿衣吃饭当面错过而已。海公常讲这句话。日常生活就是现前的,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我们的心住在物质上,结果被物质所转,就失去本性,因小失大。我们追求一个暂时的因缘,而失去一个永恒的东西。现在要把它看清楚。这个就是所谓的从自他当中——从你自己的见性跟所见的万物当中,把这个差跟无差的概念弄清楚。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好,第三段。第三段就进入主题了,正式地说明见性非物。佛陀说,我前面所说的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见性,绝对不是一个物质,它正是你阿难尊者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你应该承当的。它不是一个物质。好,我们看这个地方有四段。经文有点深,诸位要好好地去听。

【图三】

我们继续看第一段。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这个地方我稍微讲慢一点。这个观念有一点复杂,大家要注意听。我先解释这个标题,“转难破可见”。从阿难尊者的这种转计问难当中来破除见性是可见的。为什么佛陀要强调见性是不可见的?因为只有物质才可以见到。因为阿难尊者他执着说:我的见性就是一个物质嘛。那么身为物质它必须怎么样?有固定的形状,因为它是个质碍的东西。但事实上见性是不可以见的,所以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固定的形相。这一科的大意是这样。

我们看经文。假若能见的见性是一个物质,那么物质是有形相的,你阿难尊者就可以见到我的见性啊,因为它是个物质啊。如果见性是一个固定形相的物质,那么你阿难尊者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佛陀也可以看到你阿难的见性,应该是这样子。先假设,假设见性是物质的话,结果应该是这样子。

那么阿难尊者下面就转计了。“若同见者名为见吾。”阿难尊者说:我可以看到您的见性,怎么不可以?什么叫“同见”呢?譬如说我们共同看一个东西,比如说,我看花,你们也看花。那么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说:佛陀您看花的时候,我也看花,那我就看到您的见性了。因为您看到花我也看到花嘛,我们同时看花,所以这个时候我就看到您的见性了。

所以说,假设你阿难尊者执着说,同见一个物质就是见到我的见性,那这个时候佛陀就问他说:那我不见的时候呢?我现在把我的见性抽出来,我不见这个花,我们不要同时见一个东西。我现在不见那个花,你自己看花,我不看这个花,那么“何不见吾不见之处?”你应该能够知道我的见性在哪里啊。当我不见这个花的时候,不见这个物质的时候,那你为何不能够见到我的见性呢?事实上见不到。因为我不看花的时候,你看花,那我的见性在哪里你就见不到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见性,是不可以见的。你看,你看到这个人的形状,但是你看不到他的见性,它不是个物质。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呢?我们再看第二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这个地方是“双证见非物”。双证,从两个方面来证明见性不是物质。第一个是从见,第二个是从不见,从两个情况。我们先看见的情况。“若见不见”,这个地方是承前面的经文。佛陀说:我不见物质的时候,你就见不到了。假设你执着说:诶,佛陀!您不见花的时候,我也见得到您的见性,不是见不到。说“若见不见”——你阿难尊者可以见到我不见物质的时候见性在哪里,那这个地方有问题。“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你所见到的不是真正我见性的相状。为什么?因为这个讲堂当中有很多人,有你阿难尊者,有很多的大阿罗汉,有波斯匿王等等,不是你阿难尊者一个人讲的就算了。你说:哦,我们见花的时候,我们两个同样见到花,你看到我的见性;我不见花的时候你也见得到。为什么别人看不到,只有你见得到呢?所以你所谓的见,见到我不见的时候,其实那个不是我真正不见的相状,不是我的见性的相状。因为别人看不到,只有你阿难看得到嘛。那这个是你错误的执着。所以见是不合理的。

好,我们看“不见”。假若我的见性你是见不到,你见不到我,那么不见的时候见性在哪里?你见不到。由此可见,见性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质。既然不是外在的物质,那么它不是你阿难尊者本来具足的见性,那是什么呢?你为什么不敢承当呢?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见不到我的见性在哪里,那表示什么?表示见性是不可以见的。不可以见表示什么?它不是物质。它不是个物质,就是一个心法,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那就是你阿难尊者当下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为什么不敢承当呢?“云何非汝?”这个地方就是有责难的意思。

我们看第三段。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个是反辩,用相反的方式来论辩。就是说,假设这个物质是能见的话,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看,“又则汝今见物之时”,说你依止你的见性见到物质的时候,那么物质是没有明了性的。就是说,假设你说物质也有明了性。你刚刚讲说,哦,佛陀说见性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那么有明了性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我啊,可能物质也有明了性啊。

那么佛陀就破他了。他说:你用见性见到物质的时候,假设物质也有明了性,那么你见到物质,物质也见到你。这样有情无情的体性变成非常的杂乱。本来有情是有明了性的,无情是无明了性的,如果无情也有明了性,那么这样子体性就杂乱了。那么你阿难尊者跟我佛陀还有世间一切的法,个体就不能安立,叫坏世间相,破坏世间的安立。这一段,我们待会再继续说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