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讲】(1 / 2)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首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21 页。卯二,别解浊名。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的定位,古德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整个修学过程当中,都是要先依止《楞严经》来大开圆解,从开悟当中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掌握整个修学的方向。

那么,《楞严经》所悟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说明,就是所谓的内外、真妄。首先我们讲到真妄的问题。佛法的确是有一种真实的功德跟一个虚妄的相状。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相状,其实主要的就是由我们一念心来决定的。那么这个怎么决定呢?就是讲到内外的问题。我们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当我们是向外攀缘的,那当然就是虚妄了;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就安住在真实。所以古人说,真跟妄是不隔一条线,因为真实的功德也是它,创造虚妄的、创造痛苦的也是它,就在你一念之间。所以本经的基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在一种真实的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你一定要确认整个修行的方向,古人说你要认清路头。你未来的路走得是快是慢,这个都无所谓,但是你一开始方向走错了,一开始就向外攀缘,那你后面的修行全部完蛋了。依止生灭心为本修因,整个功德都是生灭、都是虚妄的。所以说,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本经可以确认一个佛弟子很正确的、很真实的方向。这个是很重要的。

卯二、别解浊名 分五:辰一、劫浊;辰二、见浊;辰三、烦恼浊;辰四、众生浊;辰五、命浊

我们看卯二,别解浊名。这一科是各别解释我们身心世界五浊的差别名称。

这个浊的意思前面有讲过。“浊”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染污义。因为这个五浊,这个色受想行识产生的干扰,会染污我们的心性。第二个是障碍义。它会障碍我们内心的功德,使令内心的功德不能显发出来。所以叫作浊。

五浊分五:一劫浊、二见浊、三烦恼浊、四众生浊、五命浊。这五浊刚好是配五阴,由色阴产生劫浊,乃至于识阴产生命浊。这个是五阴而引生五浊。看经文的地方就容易清楚。

辰一、劫浊

劫浊是依止色阴而引生的。这个色就是包括一切有质碍的色法,包括了五根六尘,内五根、外六尘。我们对于色阴的执取而创造了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佛陀说,阿难!“汝见”,这个见指的是第八识的见分。其实这个见包括了整个见闻嗅尝觉知,整个六根的明了的功能。虚空指的是第八识的相分,就是所见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是能见,一个是所见。这两个其实都是普遍在十方世界当中的。

这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呢?是“空见不分”。也就是说,空中有见,见中有空,它们两个是不可以分开的,彼此也没有所谓的你我的边际。当我们的心去攀缘虚空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哦,这是见,这是虚空。其实两个已经是不可分开了。

“有空无体”,如果单单只有所见的虚空而没有能见的见,那么虚空之相是不能显现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有见无觉”,如果单单只有能见的见而没有所见的虚空,那么能见的功能也不能显发。

所以它们两个必须怎么样呢?“相织妄成”,空跟见必须要相互作用,就好像一个经线、一个纬线,一个纵、一个横,两个才能够构成一个时空的相状。这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产生的第一重的污浊之相,名为劫浊。

这一段的经文主要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菩萨道,你说拜佛是谁?当然是我们这一念心在拜佛;你去布施,布施当然不是你身体可以布施,是你那一念心布施。那你的心态是很重要,我们讲心态决定你的状态。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布施,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念佛,就影响到你整个修持的功德是真实还是虚妄。

在本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很重要。起跑点错了,你整个后面全部错了。就是你要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在讲不生灭心之前,佛陀先讲什么是生灭心。假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色身来作出发点:我为了身体健康去拜佛,我为了身体健康去持戒……那你就完了,成就了一个劫浊。因为这个劫浊是色阴,就是你那个心跟着色阴在动。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一定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没有错。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是没有错,但是你执着色身的时候,你被色身所转,那么你就构成了内心当中第一层的劫浊。

这个劫浊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种时空的障碍。我们生命本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没有所谓的什么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这种空间的障碍,但是我们对色法执取以后,这个障碍就产生了。就是说,我们迷执于整个色阴,使令我们在身心世界产生了时空的障碍。诸佛菩萨因为超越了色阴,所以他没有劫浊的问题。

这个地方先把我们要远离的第一重的障碍——劫浊破坏,当然就是要远离色阴的执取。

辰二、见浊

这个见就是我们凡夫种种的知见,当然以我见为根本。这个我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地方是从受开始。我们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领纳的功能,这种感受就产生了我们内心当中的我见。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佛陀说,正如你阿难,比方说你的色身是“抟四大为体”,这个“抟” 的意思就是假借,是假借地水火风来当作自体。有地水火风就有色身,有色身就会产生一种对心性的隔碍作用,而分成了见闻嗅尝觉知六种的明了功能。

也就是说,由于内心的四大引生了六根,由六根就产生了“壅令留碍”。“壅”是阻塞的意思。由于六根的相互作用,使令我们一念心性产生了一种阻碍的作用。比方说,因为六根产生了,我们眼睛只能够看,耳朵只能够听。当然,圣人眼睛也可以听。圣人,后面会说到“六根互用”。因为我们凡夫对于整个感受,六根的受的坚固的执取,而产生了一种障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就是,这个地水火风的四大本是无情之物,但是因为和心性的作用,它就能够转变。这个“旋”就是转变,转变成一个有知觉的众生。所以“相织妄成”。因为有知觉的心识跟无知觉的四大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我们内心当中的第二重污浊,叫作见浊。这个见浊开出来有六十二种邪见,但是以我见或者以身见为本。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一个有情众生,有了色身就会有感受。前面色身是最粗的,色身是个色法,这以下进一步就是心法了。这个感受会影响到我们的身见,影响到我们的我见。按古德的意思,你看古德的开示,他有个道理说,一个人福报大了,他一生的快乐的感受会多。他一天当中,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他欢喜的,耳朵听到也是他欢喜的,身体所接触的也是他如意的。一个人老是活在安乐的感受,这个人我执我见会特别的重,我执会很大。相反的,你生长在一个卑贱的环境,比如说你变成一只蚂蚁,你看到人就怕,你接触的环境都是不如意的、都是障碍的,你的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小。你做一个大国王,你那个“我”就特别大。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见浊是由感受形成的。

你看我们以前古代的社会,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差,所以快乐的感受比较少,人会比较认命。现在大家追求幸福、追求安乐的感受多了以后,自我意识强,动不动就要抗议,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说,我们的知见,这个我见,的确受了感受的影响。就是,我们因为有感受,就从一念清净的本性当中产生一个自我的想法出来,这是感受引生见浊。

辰三、烦恼浊

我们看第三段的“烦恼浊”。烦恼浊是由想阴引生的。想的意思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的心跟莲花的境接触的时候,本来这莲花是属于外面的莲花,这个时候我们“于境取相”,心中也出现一个莲花的影像。然后我们说,哦,这个莲花很漂亮啊,它很光明啊,就施设很多的名言。第一个产生相状,第二个施设名言,就带动很多的贪爱、瞋恚的烦恼出来。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佛陀说,比方说你阿难心中,你这一念心有三种的功能:“忆”,就是回忆过去,你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情;“识”,是对现前境界的分别,是指的现在;“诵习”是指对未来事情的种种想象跟期待。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由“想”来引生的。

“性发知见”,这个六识的了别性要产生明了功能,必须要依托六根才能够产生心识的想象。那么这个想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容现六尘”,就是这个六识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这个六尘本来是外在的境界,我们内心本来没有六尘,但是经过这个六识的种种想象,它就能够容纳、能够显现六尘的影像在心中,经过想象就能够转外在的尘相而成你内心的尘相。

“离尘无相”,就是六识离开了所了别的六尘,六识的了别作用就不能生起了。“离觉无性”,相同的道理,六尘离开了能了别的六识,那么六尘的尘相也不能显发。所以,它们两个必须“相织妄成”,就是六识的了别跟六尘的境界要互相地作用,所谓心识攀缘六尘引生想象,这样子才能构成第三重的污浊之相,名为烦恼浊。

我们一个人的烦恼,说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很重呢?为什么他烦恼很轻?你一天到晚起烦恼而他不起烦恼呢?一个人烦恼很重,就是你想象力很丰富,你想太多了。我们不能够说外境给我烦恼,不能这样讲。如果外境给我们烦恼,那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应该起同样的烦恼才对。我们接触的是同样环境,我们住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饭菜,去同样的地方做早晚课,但是每一个人起的烦恼不一样。同样一个环境,这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想象力不一样。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棒冰的。这个母亲,天气好太阳出来的时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儿就很痛苦:糟糕了!天气这么热,我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了。过了几天下大雨的时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儿:糟糕了!下雨了,我女儿的棒冰也卖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阳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后来有人跟她讲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出太阳的时候,你就想着你的小女儿,这个棒冰卖得不错哦!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大女儿,欸,这雨伞可以卖得不错。你整天就很快乐了。

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内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刹那是感受。感受的时间是很短的,那是一种直觉。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想象以后,你后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象来主导。我们可以这样讲,每一件事情都有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没有一个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们是生长在一个对立的世界,只有佛陀能够离诸对待,超越了对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有为诸法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如果你可以告诉我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那就破坏了整个佛法说的二分法的对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说,我们今天的情绪是受了想象的影响,不是外境。外境的时间很短,那是一种直觉而已。

你看唯识学,它怎么去形容第六意识的想象力?它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你一天当中的情绪是快乐是痛苦,第六识想象力决定;你未来会造什么业,也是由你想象力来决定。整个五阴身心当中,最有主导性的就是“想”。它从前面引导色阴跟受阴,它主导你的感受,它后面主导你的行阴跟识阴,通前通后。

不过本经的意思是破“想”。后面会讲到,《楞严经》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象,就是无念,以无念为正念。它认为所有的想象,凡夫的想象没有一件是好事情,所以它是先以无念为根本,然后再求随缘。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说无念,我们先做比较好的想象,正面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