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到最新的一集,我终于明白陈母的别扭感来自何处了。
就是那种即爱女儿,又怪女儿毁掉自己人生的别扭感。
陈母也曾是个好妈妈。
在女儿刚出生、丈夫还在时,她看到‘父亲将三岁儿子摔到地上致死,孩子体重远低于正常三岁儿童平均体重’的新闻都不忍地想关掉。
在丈夫离开后,陈母做高强度、高危险的高薪工作,只为能给陈筠怜和双亲家庭一样的生活质量。
忙碌之下,陈母疲于家务、工作、带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社交。
好不容易重拾化妆品,打扮美美的去参加同学聚会,却被不肯睡觉、缠着她编辫子的女儿绊住手脚,最终没能赶上。
不仅负担繁重的家务,还要温言软语的去哄动不动就耍脾气,因挑食就掀翻碗筷的陈筠怜。
就连洗孩童脏衣服、刷碗、收拾铺了一地的玩具时也不得消停——因为在屋里自己玩的陈筠怜会因各种小事不停地叫她。
难得有机会带女儿去朋友家做客,女儿却在朋友家乱涂乱画,被制止后还乱发脾气。
年轻的陈母崩溃了,她带女儿吃了顿好的,打算将女儿丢弃在海边。
却没想到女儿太过机警,没能丢得掉。
然后,陈母在买醉时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
男友的出现,终于让陈母有了精神上的依靠,有了自己除了是母亲之外还是个独立、个体的人的感觉。
为了不让男友抛弃他,连弹女儿额头都不忍心的陈母成了帮男友掩藏虐童痕迹的帮凶。
在收到女儿的求救后,陈母也不是无动于衷。
她抱着女儿狂奔而出,不知道是要去医院,还是警局。
可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在那个曾经她与丈夫最爱的餐厅门前,竟然看到了丈夫与下任妻子和两个孩子其乐融融的一家。
那一刻,陈母真正的崩溃了。
她抱着陈筠怜来到了天桥,产生了跳下去的冲动。
可是,当她真正踏到边缘望下去的时候,她又退缩了。
她才二十八岁,她不想死。
对不起她的,是那个弃她而去的丈夫,是丈夫给她留下的这个拖油瓶。
她凭什么去死?
她要好好活着。
为自己而活。
于是,那个让观众感叹‘巴掌扇不进屏幕’的母亲诞生了。
做父母难吗?
或许对那些家庭条件优渥、有父母帮衬带娃的人来说,真的不难。
但对陈母来说难吗?
我想是难的。
她没有父母分担,也没有工作经验,一毕业就生了孩子,憧憬着与丈夫的幸福未来。
说她没有详细考虑自身状况冲动生子吗?
可是那时她年纪尚轻,压根没想到未来会与丈夫分开。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当父母不需要考证,那当儿女就需要考证了吗?
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有多少?
父母省吃俭用帮买房,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又有多少?
所以,我个人认为陈母是《母亲》中最有深度的角色。其身上体现的复杂人性,远超女主、女主生母和女主养母。
看完第八集再回头看,她对陈筠怜一切令人匪夷所思的恶行都有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