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光扎针还不行,岐伯要是知道咱们现代人这么懒,肯定得摇头。所以,咱们还得来点食疗小方子,双管齐下,效果杠杠的!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健脾祛湿汤”,配方简单,材料好找,效果却是杠杠的!首先,你需要准备:白术15克(差不多就是一小把),茯苓15克(想象成一块小肥皂大小),薏米30克(一小碗),山药30克(一根小山药),再加瘦肉或者排骨200克(差不多就是一块小牛排的大小)。
做法嘛,超级简单,先把肉焯水去腥,然后把所有材料一股脑儿扔进锅里,加水没过材料,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个一两个小时,炖到汤色奶白,香气四溢,这时候,你的鼻子怕是要被这香味勾得直流口水了!
喝上一碗,哎呀,那感觉,就像是整个身体都被温暖的阳光包围,湿气嗖嗖地往外冒,脾胃那叫一个舒服,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仿佛年轻了十岁!
当然啦,说到中医,脉象是绕不开的话题。咱们平时看电视,老中医总是一搭脉,就知道你昨晚吃了啥,那叫一个神奇!其实,这背后都是有讲究的。
在丑未之年,湿气重,咱们的太阴脾脉啊,就会显得特别“慵懒”,脉象呢,就像是懒洋洋的猫咪,缓缓跳动,力度不足,有时候还带点滑滑的感觉,就像是摸到了刚洗完澡的小泥鳅,滑不溜手的。
这时候,你要是去找老中医看病,他可能会笑眯眯地对你说:“小伙子/小姑娘,你这脉象啊,一看就是湿气太重,得好好调理调理了。”然后,他可能就会给你开上几副药,或者建议你像我前面说的,扎扎针,喝喝汤,好好给自己的脾胃放个假。
岐伯又开始说道:咱们得明白啥是“寅申之岁”。这啊,其实是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里的说法。寅年和申年,那可是特定的年份,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本命年”一样,总有些特别的事儿会发生。岐伯说,在这两年里,“天数有余”,就是说天上的阳气太足了,导致少阳这位老兄不愿意退位,非得在天上多待会儿。
少阳是啥?在中医里,它可是个重要角色,代表着一种温和、上升的阳气。但要是它不退位,那可就麻烦了。想象一下,冬天该冷的时候不冷,夏天该热的时候更热,这不就是少阳不退位造成的“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嘛!
那怎么办呢?岐伯说了,得刺手少阳之所入。这话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说,咱们得找个穴位,给它来一针,让少阳这位老兄乖乖退位。在现代中医里,这个穴位对应的就是“液门穴”。液门穴啊,就在咱们手背上,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那条缝儿里,往手腕方向一推,就能摸到一个凹陷,那就是它了。
说到这儿,我得插一嘴。你想象一下,液门穴就像少阳这位老兄家的后门儿。岐伯这一针下去,就相当于在后门儿敲了敲,说:“嘿,老兄,时候不早了,该回家了吧!”少阳一听,心想:“好吧,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我就勉为其难地退位吧。”于是,热气就跟着这一针,慢慢地从身体里散出去了。
当然啦,这只是个比喻。实际上,针灸的作用可复杂多了。它不仅能调节气血,还能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就像咱们有时候累了,按摩一下穴位,就能感觉精神焕发一样。
不过啊,要是你以为针灸就这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岐伯可是个严谨的人,他提出的疗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就说这个液门穴吧,它可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荥穴啊,就像是小溪里的水,虽然不多,但流起来可欢快了。针灸液门穴,就能让这条小溪流得更顺畅,从而调节三焦经的气血。
说到这儿啊,我得再给大家科普一下三焦经。三焦啊,在中医里可是个神秘的存在。它不像其他脏腑那样有具体的形态和位置,但它却无处不在。上焦主心肺、中焦主脾胃、下焦主肝肾。三焦通顺了,咱们的身体才能健康。
那要是少阳不退位,三焦不通顺了怎么办呢?除了针灸液门穴啊,岐伯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方剂。不过啊,这些方剂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它们都是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原则精心配制的。
比如说吧,要是你觉得热气太重了,那就可以用点清热泻火的药。像黄连啊、黄芩啊、黄柏啊,这些都是清热的好手。不过啊,它们可不能一起用,得根据具体情况来搭配。比如说黄连吧,它可是个苦寒的家伙,擅长清心火。黄芩呢,就温和多了,擅长清肺火。黄柏呢,就更厉害了,它不仅能清热,还能燥湿。
那这些药得用多少呢?这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岐伯说了啊,用药如用兵,得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不过啊,为了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印象,我可以把这些药的用量换算成克。比如说黄连吧,一般用个5-10克就差不多了。黄芩呢,也是5-10克。黄柏呢,稍微多一点,10-15克。当然啦,这只是个大概的用量,具体还得看病情和体质。
除了用药啊,岐伯还强调了脉象的重要性。他说啊,脉象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咱们身体的状况。要是少阳不退位啊,脉象就会显得洪大有力。这就像咱们有时候生气了,脉搏就会跳得很快很有力一样。
那怎么看脉象呢?这可得靠点技巧了。你得用手指轻轻地按在手腕的动脉上,然后仔细感受它的跳动。要是觉得跳动得很有力啊,那就得注意了,可能是少阳不退位了。不过啊,这只是个大概的判断方法,具体还得靠医生的经验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