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刘珏听皇帝问得严厉,连忙跪伏于地道:“没有人教我,是我自己想的。我看到父皇书房里有那么多书,我得多久才能读完记熟?那我这辈子估计就读书了。前些日子儿臣去太学,看到裴老祭酒那么大年纪了,还在读书。呃呃。儿臣不是说读书不好,儿臣是想说,裴老祭酒应该算是咱们大夏读书读的最好的人了吧,可是他理政应该不如吉丞相吧?打仗不如霍大司马吧?理财应该也不如桑大司徒吧?”刘珏说到这里。看到自己的父皇只是那么平静的看着自己并未发怒,于是又大着胆子说:“就是太祖也说他带兵不如他的大元帅,大元帅却说太祖可以管的住他。所以我才这么想的。”
元康皇帝立起身来,看着自己的儿子,轻轻的说:“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读书可以明理,遇有疑难事,据理直行得失无愧。知易行难,先知后行。少学如日出之光,可以明道路。壮学如日中之阳,可以明万物。老学如炳烛之明,可以正得失。读书,哪里是个尽头啊!”低头看了看跪在那里的太子,说道:“起驾,去太庙。”
刘珏看着父皇远去的背影,脑海里一直回想着父皇说的这几句话。
元康皇帝跪在太庙里上了香,心中惆怅:“列祖列宗在上,儿臣刘询叩拜,自太祖立朝之后,数代先皇子息繁茂,可是莫名的,儿臣福浅,子息单薄,只有一子。还请列祖列宗垂怜,助我子息茂盛!”
心中暗叹,这话又说不出来,可是外朝大臣已有微言。老丞相也曾旁敲侧击提醒他皇帝子息单薄,不是好事,要他加油!可他今年虽然才三十周岁,正在壮年,虽勤谨国事,可是该做的工作也没停过,可就是子嗣太少。找了太医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药吃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成效。
储君是一件大事,可是现在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心中惆怅,隐忧不小啊!皇帝一个人在太庙里待了一个多时辰,殿试那边已经来了几次催请皇帝去考场。伴驾的内侍、黄门也不敢催。终于等皇帝出了太庙,估摸着殿试也差不多了,于是起驾未央宫。
到了未央宫不久,殿试就结束了。李辰这次没有提前交卷,一方面是因为这次的题量的确不小,答完了也没有剩多少时间,多用了点时间用来检查。二是手上去掉了护臂,胳膊上轻了不少,所以书法出了点问题,花了点时间习惯。第三也是因为闻先生已经提醒了李辰,不要再充当显眼包。所以直到两个时辰满了,内侍来收卷时才填了名字学籍交卷。
这时候听老丞相说道:“宣皇帝陛下口谕,丞相、大司马霍恩、大司徒桑无忌、御史大夫姬同、中常侍匡承、乐安侯李冒、太学博士李辰,接旨!”被点了名的人马上跪下接旨。
丞相宣旨到:“宣丞相、大司马霍恩、大司徒桑无忌、御史大夫姬同、中常侍匡承、乐安侯李冒、太学博士李辰,明日朝会后宣室殿见驾。钦此!”
众人纷纷口称:“遵旨!”来考试的考生都走了,剩下来的事就是丞相吉丙、大祭酒裴纶、大司马霍恩、大司徒桑无忌、宗政刘源、御史大夫姬同、中常侍匡承这七个人来评卷了。当他们最后评出前十名之后,会将名单和考卷交给皇帝,让皇帝来评出前十名的名次。
这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一般是有分工。参与考评的七个人分别在七间屋子里阅卷。每个人看完之后按照自己的评价在一张纸上记下名字和自己评的分。评分分为上上、上、中上、中、下上、下六等。等所有人看完所有的卷子,把每个人打分的纸再集中起来,由内侍进行统计。最后将统计好的名单和分数交给丞相为首的评判组,按照分数评定名次。这样的评分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公平。
经过一个晚上的阅卷,总的分数也打出来了,丞相看了一眼最后汇总的名单和分数,再次向内侍进行了一次核对后,已是第二天的丑时了。皇帝知道分数已经出来,询问了前十名的情况,发现李辰的名字没有在前十名,就询问丞相是什么情况。丞相回答:“我已经问过了,主要是七个人中有一个人打了中上,两个人打了上,四个人打了上上,所以综合排名排到了第十二位。”
元康皇帝听了以后,说:“丞相,我想看看李辰的卷子。”拿到李辰的卷子以后,就对丞相说:“明天一大早还要上朝。天色太晚了,你们几位大人就留在宫中休息吧。都一把年纪了,就别跑来跑去的。”说完,拿着李辰的卷子就回宣室殿去了。
第二天的辰时,朝会正常召开。朝会又称廷议。朝会又分为大朝会和常朝以及内廷议。大朝会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召开,就像是现代一些大公司的年会,主要是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对相应有功人员进行表彰该升官的升官,该发钱的发钱。大朝会一般不会去讲那些不开心的事。
常朝就是大概每五天召开一次,所有在长安的五品以上的在职官员都必须要来。大夏的朝会一般会在上午的巳时召开,时长一般没有固定时间,如果中午没有开完,皇帝会管饭。都在朝堂上吃,吃完了接着开,开完了为算。
内廷议人数就少的多,一般是皇帝有事就召开,参会的一般都是丞相、司马、司徒以及一些侍中、常侍这些皇帝比较亲近的官。一般有些皇帝觉得暂时需要先统一一下认识的事情,就会先召开内廷议,议得差不多了,才会由皇帝召开常朝。一般这样的会在史书里经常见到记载,例如叫“招诸卿议”或“招诸臣议”。
这次召开的就是常会。主要的议题其中就有一个:漠南是否设立郡县。
首先由丞相读了由御史大夫转呈朔方郡守姬桓提出的一封奏本,大概的意思就是从元康三年收回漠南草原已经两年有余,一直是抽出朔方军、河西军、北地军三个地方的一共十万郡兵常驻,由朔方郡代为进行军事化管理的。管理不便,而且十万兵马的消耗也很大。所以询问朝廷是否可以在漠南根据几个相对水草丰茂的玉泉、固阳、根河、突泉等地方设置四个可以屯垦的郡。经过两年多的统计,那里还有许多留下来的和从别的地方迁来的两百多个草原小部落,也有四、五万人。这些人有的愿意归化,有的不愿意,也要朝廷拿个意见。此奏本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十六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