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1章 风波起(2 / 2)穿越成崇祯,看我力挽狂澜首页

反观史可法、张煌言手中兵力虽颇为可观,士卒众多,可真正能征善战、久经战阵的,还只是随他们从南京而来的光复营和人民军。因而开战伊始,济南城、济宁城便岌岌可危,城墙之上杀声震天,清军数次如潮水般攻上城墙,明军拼死抵抗,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汩汩流淌,染红了大片砖石。

好在生死危机之间,光复营和人民军展现出顽强斗志,死死顶住压力。尤其是人民军,他们手握先进火器,相较清军有着巨大优势,给清军造成沉重打击。明军紧急改造成功的火炮更是战场上的奇兵,这些经过改良的火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相较于清军所用的红衣大炮都强了太多。明军还配备精细的炮规、精准的准星等辅助器械,加之先进的射击技术,炮手们训练有素,测算精准,开炮稳准狠。很快,清军引以为傲的红衣大炮便在明军炮火反击下被逐一摧毁,战场上形势突变,原本一边倒的战局渐渐扭转,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守,陷入胶着。

前线惨烈战况第一时间如飞鸟传书般传入南京城中。一时间,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悲观情绪仿若阴霾迅速弥漫开来。街头巷尾,百姓们忧心忡忡,交头接耳间尽是对战事不利的叹息;茶馆酒肆,平日里高谈阔论的食客们也没了兴致,面色凝重,摇头不语。而备受瞩目的《金陵晚报》,不知为何竟也公然发声,对战局发表诸多悲观看法,用词犀利,分析详尽,仿若一盆盆冷水浇在民众心头。更令人意外的是,对于一些言辞尖锐、对朝廷颇有微词的文章,《金陵晚报》竟也大开绿灯,准予发表,瞬间成功引发全城热议,民众纷纷揣测朝廷局势与战局走向。

这一系列变故,让南京城的民众心头再次笼罩上沉重的战争阴影。与此同时,市井之间流言蜚语四起,说崇祯帝乃是有人假冒的消息仿若野草般在街头巷尾大量疯传,越传越玄乎;更有传闻称崇祯贸然北上、擅开战端,才导致与清军大战爆发,百姓深陷水火。各种流言真假难辨,搅得人心浮动。

就在这风雨飘摇、人心惶惶之际,远在武昌的左良玉突然发难。他振臂一呼,公开宣布崇祯乃是有人假冒,旋即发布檄文,言辞激烈地讨伐崇祯,宣称要“拨乱反正”。同时,他扶持潞王朱常淓为帝,打着“为大明正统”的旗号,妄图师出有名。左良玉的大军号称八十万,浩如烟海,战船密密麻麻排列在江面,从汉口绵延至蕲州,长达二百多里,一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所到之处,沿途一些城市摄于其兵威,或是出于观望局势的考量,并未出兵阻拦,致使左良玉的船队一路畅行无阻,直抵南京。好在南京城外设有坚固防守要塞,仿若铜墙铁壁,暂时挡住左良玉大军的汹涌攻势。

虽船队初时受阻,可左良玉怎会轻易罢休?一番苦战之后,凭借兵力优势与持续强攻,最终还是突破防线,大军顺利抵达南京城外,营帐林立,剑拔弩张。而此时,原属于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的镇兵之中,突有将领哗变,见风使舵,带兵响应左良玉,一时间南京周边处处燃起烽火,硝烟弥漫,局势彻底失控,大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深渊。

是夜,南京城外营帐内灯火通明,刘良佐一身戎装,身姿挺拔,身旁围绕着全身甲胄的精锐士卒,铠甲在灯火映照下泛着寒光。他神色冷峻,目光锐利,看向身旁的陈寿亭问道:“人手准备得如何了?”

陈寿亭满脸涨得通红,心情激荡,双手握拳,高声回道:“都已经在暗中集结完毕,只待大帅一声令下,便可雷霆出击!”

“高杰、刘泽清他们呢?”刘良佐眉头微皱,追问道。

“他们的人手应该也集结完毕了,大帅放心,这边我们信号一发出,他们定会一同举事,里应外合!”陈寿亭信心满满地保证道。

刘良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讥讽笑意:“崇祯啊,崇祯,不知道这次你是太过自信,还是太过愚蠢,竟然敢留下我等的性命。”言语间尽是对崇祯未除其兵权的得意,殊不知,大明王朝正因这诸多内部分裂与背叛,正一步步滑向覆灭的深渊,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生死对决,已然悄然拉开帷幕。